關鍵問題之一:加快制定行業標準。以產業上游的多晶硅材料為例,由于準入標準缺失,我國多晶硅產業在發展初期一度出現無序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受多晶硅價格高漲的誘惑,盲目采用低成本但高污染的技術進行生產,其生產出來的低端產品對產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成都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申林說,美國、德國等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多晶硅生產國,卻沒有出現嚴重污染現象,原因是采取了嚴格的準入標準和門檻。而我國由于沒有多晶硅準入標準,一些企業和個人不懂技術也來搞多晶硅,造成了污染和低端產品過剩,這充分說明了標準和規范對于一個產業的重要性。
據了解,我國光伏產業的標準化工作與國際先進水平,以及與國內產業和市場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相當差距。盡管我國已經正式出臺了數十項光伏產業國家標準,但相距整個產業的標準規范還相去甚遠,缺失率高達80%,特別是在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光伏建筑集成系統等方面,標準化幾乎還是空白。
關鍵問題之二:盡快明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據了解,我國《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了“上網電價”和“全網平攤”的法規條款,但是至今仍沒有把光伏發電納入“上網電價”,而堅持采取“一事一議”的招標方式,影響了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
趙玉文也認為,法規、政策是光伏產業發展初期的最大推動力。他介紹說,多年來,許多國家采取過幾十種鼓勵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而德國在制定了《上網電價法》以后,光伏市場快速啟動并拉動技術和產業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2009年德國新增光伏發電容量3800MW,占全球53%,使其總裝機容量達到9134MW,形成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呈現出顯著的環境效益。
關鍵問題之三:對我國現有電網進行智能化改造。趙秀生說,太陽能光伏發電屬于調節能力差的能源,晝夜變化、氣象條件變化以及季節的變化均會對發電產生影響,由于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不具備調峰和調頻能力,其接入對電網接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可調可控性差的光伏發電,國內的電網也未能升級到與其匹配的程度。“要實現以發展清潔能源為目標的新一輪“能源革命”,實現電網的革命是前提,必須建立起能夠適應清潔能源間歇式發電特點,具備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點的“智能電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要實現電網的智能化,就意味著要加大對電網的投入。國外經驗表明,電源與電網投入的合理比例應該在1:1左右。而我國長期以來忽視對電網的建設投資,盡管近年來對電網的投入有較大幅度提升,但到目前為止,對電網的累積投資仍然只有電力累積總投資的40%左右,造成電網發展大量欠賬,發展滯后問題異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