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2012年第10屆廣州車展已成為眾多國內外車企展現節能與新能源技術的主戰場。相對于每輛車3000元的節能補貼,新能源汽車每輛多則12萬元的財政補貼,顯然對于企業更具誘惑力。
但國家《節能與新能源發展規劃》規定,財政補貼的方向是高端技術合資合作,并進行國產化的公司,而外資品牌目前無一滿足這個要求,享受補貼的僅是本土品牌。
筆者注意到兩個現象,一是目前國內本土品牌可進行私人市場化運營的新能源車品牌并不多。一直專注新能源車研發與推廣的比亞迪目前也僅是在公共交通領域,更多的品牌還是停留在大客戶采購的試點上。二是外資品牌開始加速向其在華合資企業導入新能源技術及車型。
而對自主品牌帶來更大威脅的還是豐田。雖然目前豐田在華還停留在混合動力車型,但依據豐田的技術水平,導入插電式混合動力,甚至是電動車并非難事,只是由于其在華的中國研發中心到2015年才能投入使用,推遲了其國產的進度。
到那時,已實現新能源汽車國產的外資品牌同樣可以拿到我國的財政補貼,以其技術積累及規模成本,是國內自主品牌難以抵擋的。因此在地方補貼細則開始陸續出臺的現階段,可獲補貼的自主品牌要抓緊進入市場化運營,實現規模化,搶占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
隨著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私人購置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漸近成熟,目前全國25個新能源汽車試點同樣有增加的可能。
近日,在2012年第10屆廣州車展期間,記者從國家工信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人士處獲悉,國家正在研討擴大新能源汽車的試點城市,包括公共服務領域和私人購買領域的試點都有增加的可能。
有消息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全國部分非試點城市同樣在布局新能源產業鏈,擴大試點的呼聲一直很高,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通過和主要試點城市運營模式的成熟,今年下半年政府已經加快調研工作,不過該政策最早可能在明年年中才能出臺。
模式漸近成熟
“新能源汽車正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已是業內的普遍認識,而在現階段,無論是公共服務還是私人領域,對新能源汽車進行統一管理,規模運營將有利于其健康推廣。
但在公共交通領域,即便是目前存在政府補貼,新能源公交客車價格仍顯高昂。為此“深圳模式”中采用的融資租賃方式能很好地解決公交公司前期無法一次性支付巨額購置資金的問題。
其具體操作由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出面擔保,公交公司向交通銀行(601328,股吧)下屬的金融租賃公司提出貸款,用以支付新能源購車費用,政府則將同樣行駛里程下的燃油汽車所需運營費用全部轉入普天賬戶。
這種融資租賃模式被比亞迪推廣至其它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其中也包括出租車。經比亞迪測算,一輛電動公交大巴按照目前的價格,通過節能產生的效益5年可以覆蓋所有成本,一般公交車的使用壽命為8年,相當于還有3年是“零成本運營”。
由于該模式對出租車公司(公交公司)的信貸資質要求較高,比亞迪還推出了經營性租賃和買方信貸等模式,客戶可根據需求和具體合作業務自由選擇合作模式。
而在私人購買領域,其模式現階段也主要以集團采購、區域試點為主,方便統一管理,但相關細則的出臺還是為消費者打了一針“強心劑”。
據悉,上海市對新能源車牌照已有明確的專門號段管理,而且財政補貼政策面向全國汽車企業,沒有地方保護色彩。目前上海市對純電動車已經開始發放牌照,指標為每年2萬個,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和上海市號牌管理政策,在上海購新能源汽車,一輛車最多可省16萬元的費用。
而北京市也開始向公眾征求新能源購車意見,預計年底出臺。有業內人士認為,京滬兩地對新能源私人購車標準出臺細則,將帶動全國25個新能源試點城市的政策細化。
目標壓力驅動
在今年7月份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下稱“規劃”)中明確指出,爭取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
國內汽車專家張志勇告訴記者,這一目標也是促使新能源汽車增加推廣試點的重要原因。
的確,依據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很有難度。據了解,從去年初開始全面試點的全國25個城市,至去年底,節能與新能源車的總量也僅為1.6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國內主要乘用車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6982輛,其中純電動車3009輛,混合動力車3973輛。整體市場仍然處于冰凍期。
而各地也有自己的任務。《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將重點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和中混以上混合動力客車及乘用車,鼓勵發展特種用途電動汽車、新一代輕型純電動汽車和LNG汽車,目標是在廣東省2015年形成20萬輛以上新能源汽車綜合生產能力,全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規模達到5萬輛。
但在目前的試點城市中,私人購買僅有深圳市,公共交通僅有廣州。廣東省發改委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廣東省仍有一些地區適合新能源車的推廣,僅靠上述兩個城市完成目標還是不夠。
“目前市場主要是公共用車(公交、出租),私人購買,哪怕是集團采購規模也并不多,如果不改變這樣的結構,如增加私人領域培育,實現2015年的目標絕對是空談。”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