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風電產業發展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幾十上百的風電場不斷涌現,改變了世界風電產業格局。但是,隨著風電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從技術到商業模式,風電產業發展路線之爭開始浮出水面。其中爭議較大的一點是應該以集中式“大風電”為主,還是應該以分散式風場為主。
“大風電”的標志特點是大規模、高度集中開發,以及遠距離、高電壓輸送。近年來國家先后規劃了蒙東、蒙西、甘肅、冀北等九大裝機規模在千萬千瓦左右的風電基地。與歐美通常稱之為“大風場”的幾十萬千瓦相比,這些風電基地都堪稱“巨大”。
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曾經強調:“國家規劃的八大風電基地,開發規模占全國風電開發規模的80%以上,輸送距離多在1000~3000公里以上。由于風電不穩定,因此只有融入大電網才能克服弊端。”他所說的大電網,就是1000kV交流為主的特高壓電網。
但是,從風電裝機總量飛速增長之初,有關發展路線的爭議就一直存在。與“大規模、高度集中開發,遠距離、高電壓輸送”相反,有很多業內人士主張中國風電產業應該走“小規模、分布式,低電壓、就地分散接入系統”的路線。
最近,國務院研究室副司長范必就在博文《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思考》中寫道,“大規模、高度集中開發,遠距離、高電壓輸送”的道路在中國有其物理局限性。中國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系統調峰手段本就有限,隨著風電大規模集中開發,電網調節更為困難。
作為佐證,9月中旬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全球風能理事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顯示,在經歷了風電大發展之后,中國風電去年“棄風”比例超過了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
中國所謂“大規模”指的是千萬千瓦級風場,而歐美的“大規模”指的是幾十萬千瓦級的風場;中國所說的“遠距離”指的是幾百公里和上千公里的輸送,歐美的“遠距離”基本上在一百公里左右。相比之下,國外棄風的傳聞倒是很少聽說。
有專家尖銳地指出,電力體制改革滯后,至今仍在沿襲數十年一貫的計劃經濟體制,是造成風電發展存在缺陷的原因之一。而國資委考核電網企業利潤,風電配套電網建設量大面廣,任務繁重,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運行調度的難度較大,電網企業接入風電和全額收購風電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也造成了“大風電”與“大棄風”同在。
盡管存在路線之爭,但分散式風電生命力仍然旺盛。姑且不論國外風電開發一直就是“分散式”為主,在國內,以就地消納、小規模為主要特點的分散式風電也已經露出了發展的曙光。
最近,由中廣核投資近6億元的新疆首個分散式接入風電示范項目開始進行裝機工作,其建成后的電力、電量主要在新疆電網消納。該項目于今年3月獲得國家能源局同意開展前期工作,裝機容量69MW,共建設4座風電場,安裝1500kW風力發電機組46臺,分散布局在哈密市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共4個區域。
國家主管部門也在積極調整風電產業發展的思路,去年年初,在“三北”地區風電消納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國家能源局多次召集相關單位研究討論分散式風電開發,7月下發了《關于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的通知》,年底又下發了《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指導意見》。文件對于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的定義、接入電壓等級、項目規模、核準審批等都作了嚴格的界定,清晰表明了國家鼓勵風電分散式開發的態度。雖然,到目前為止,分散式風電還處于試點階段,但其出色的適應性、性價比,決定了其發展前景將會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