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在一些領域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在改革的初期可能成為改革的動力,但當其自身利益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就可能在某些時候成為改革的對立面和阻力。
對于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十條”高達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巨額投資計劃,外界一般解讀為中國版的經濟刺激計劃。通過政府公共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民間資本,促進經濟增長,提振就業和消費,用以對沖全球金融危機下經濟下滑的頹勢。這種理解,不能說錯,但在某種程度上并沒有全面準確地反映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和“國十條”真正的精髓和內涵。
中國經30年的高速發展,成就偉大而非凡。以“摸著石頭過河”為典型特征的發展模式也被冠之以“北京共識”而改變了西方經濟學的經典邏輯。但這種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一方面面臨環境和資源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領域欠賬不少,又造成內需不振,越來越難以維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這種模式,無論是否發生金融危機,在其邊際收益最大化之后,調整的周期遲早都會到來,金融危機不過將這種周期大大提前,并成為“逼迫”中國進行經濟轉型的一個外在的契機。但有幸的是,面對百年不遇的危機和轉型的陣痛,我們令任何其他國家羨慕不已的是擁有巨大的財政盈余和龐大的外匯儲備,這些完全可以幫助中國支付轉型的成本,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過渡和轉型。這實乃中國經濟之大幸。
我們仔細領會和解讀中央的一系列舉措,無論是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國十條”,11月9日溫總理召開省市及部委領導人會議提出的七大舉措,還是11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打出的四記重拳,在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的同時,其間顯然具有更為遠大的目標和意義。
比如,對住房、環保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前所未有,對產業升級的關注力度空前,對關鍵領域改革的推動大刀闊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實實在在,這些都是立足于經濟轉型和制度躍遷的長遠之舉。因此,我一直不愿意將國務院的這些重大舉措稱之為“經濟刺激計劃”,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民生工程、轉型工程和改革的攻堅工程。這一系列的舉措,貫穿著四條主線,那就是:民生是根本,轉型是目的,增長是保障,改革是動力,意義之重大遠非“經濟刺激計劃”可以涵蓋。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二次革命”,對中國的意義絕不亞于30年前啟動的改革。如果說30年前的改革改變了中國國力貧窮積弱的局面,為當代中國創造了非凡的器物文明;那么,目前要進行的這場戰役則決定了中國未來能否在產業升級、財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實現實質性躍遷,能否讓經濟發展更加惠及普通民眾,讓普通民眾分享更多繁榮,其成敗攸關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向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因此,從出臺的特殊背景和中國改革變遷的路徑來看,“國十條”既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特別法案,也可說是中國經濟被迫再次轉型的關鍵之役,在中國經濟史上無疑將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但這次轉型,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困難絕不亞于30年前的改革的啟動。中國改革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在一些領域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在改革的初期可能成為改革的動力,但當其自身利益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就可能在某些時候成為改革的對立面和阻力。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尚未完成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在民生領域欠賬累累,和這些“利益集團”有很大關系。如果沒有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外在壓力迫使“利益集團”讓步,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也許還很漫長。
就此而言,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經濟轉型難得的契機,為中國改革提供了新的推動力。這決非安慰之語,而是中國實實在在的國情。但在此情形下推動經濟轉型,一方面,“利益集團”可能迫于外在壓力而同意推進改革,另一方面,又可能利用改革的契機,憑借其在政策和資源方面的支配力量,采取集體行動,繼續獲得利益。
因此,“國十條”成敗的關鍵不在于資金的匱乏,在于通過設立一套機制,避免“利益集團”成為國家投資計劃的最大受益者。在目前的情形下,可以做的選項其實很多,比如,讓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細節的討論;比如,在壟斷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上下大力氣,將反壟斷提升到國策的地步;比如,改變政府行政和審批方式,讓人大和審計、律師等民間機構發揮其監督作用等等,都可以形成某種外在的壓力機制,對抗“利益集團”的干擾。
奧爾森在其名著《國家的興衰》中,對英國、新西蘭等國家二戰之后國力衰退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這些國家長期的政治穩定形成了大量的“利益集團”,而大量“利益集團”的存在成為這些國家衰落的根本原因。毫無疑問,為確保經濟轉型的成功和改革的深化,確保民生的完善,對抗“利益集團”干擾的相應建設的作業必須正式提上日程,并且具有咄咄逼人的緊迫性。國務院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不僅僅適用于投資項目本身,更可適用于對資金的監管和對“”的對抗。在這方面,我們不能說別無選擇,但是應該認識到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舉棋不定,更無法以任何理由逃避一次關鍵性的制度選擇的深思與決斷,否則,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成為一個美好的幻想。 (原載于東方早報)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 (本文來源: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