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期至此終結
此次的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宣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也同時宣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發展的時代正式成為過去式。新華網的網評員任俊明曾發文表示,“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掠奪式開發帶來的后果人類無法承受,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自然資源總量高、人均低的國情來講,我們無法走以高消耗換發展的路,更無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故此,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此次十八大當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式提出,表明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立場已經非常堅定。
注重環保將被提上陶企生存日程
此前,早在一年多以前,記者曾就陶瓷行業環保問題采訪過前陶瓷工業協會建衛委員會秘書長黃芯紅,他當時預測過,國家對環保政策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大,陶瓷企業最好能夠自己提前做好環保措施,以免過于被動。
從生態方面來講,陶瓷企業對土地、水和空氣都有一定的破壞或者污染。河南信陽方浩實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韓復興告訴記者,陶瓷企業對生態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原料開采、加工及運輸過程產生的資源浪費、地質破壞、生態植被破壞,水和大氣的污染,以及產生的噪音等等;二是陶瓷產品研發生產過程的原料能源消耗及產生各種廢棄物文章拷貝于華夏陶瓷網及噪音等;三是銷售和應用過程的污染,如包裝污染、施工污染等。與此同時,城市裝修垃圾同樣造成困擾,也已經成為城市垃圾的三大垃圾之一。
國家政策加大了生態保護力度,分解到各行各業及各個行政區域之后,必然也會進入陶瓷行業,那么陶瓷行業內的環保政策更為嚴格是必然的。這種嚴格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甚至可能會上升到決定陶企能否生存的層面上。早幾年因清潔生產而大舉搬遷的陶企,是區域性的例子,這個例子很可能在未來上演成為國家層面的強制性方式。
企業若能“變色”反而前景廣闊
韓復興認為污染是可以解決的,需要逐階段去解決。“首先實施清潔管理工程,應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分階段解決。廣東推行清潔生產已經6年,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結果,比如佛山市陶瓷學會的主要業務就是幫助企業進行清潔生產管理培訓和認證。其次,創新才是根本,譬如工業再設計;在陶瓷產業的窯爐以及噴霧干燥塔方面,這幾年已經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下一步需要在工藝方面和主要設備方面有所突破,譬如壓機、球磨機等等。
故此,韓復興認為國家的這一政策是一件好事。“我認為企業生產和發展要基于兩個和諧,一個是環境和諧,一個是社會和諧。只有遵循和諧原則,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這也是道家的基本法則。十八大能把這一理念上升為黨的綱領性文件,是一件好事。”他表示,對于陶企來說環保壓力大了,其實也是活路和出路。“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會讓人養成一個綠色生活方式。綠色需求,可能誕生一個龐大的需求和市場。譬如綠色建筑就需要大量的綠色建材,而綠色建材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們的綠色建筑陶瓷,關鍵是我們的建筑陶瓷是否能及時‘變色’。我們的綠色產品是否能及時研發出來。綠色貿易壁壘國際上已經形成,如果我們的產品‘變色’的快,知識產權掌握的多,面臨的市場前景是很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