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大于70%;研發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小于30%;擁有大量專利。世界上有美日歐等20多個創新型國家。就目前我國的狀況看,科技進步貢獻率不到40%,研發投入差不多占GDP的1.4%,對外技術依賴大于50%,專利數量大約為世界總量的1%。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必須要走上用知識產權賺錢的路子。
新聞快讀
許多城市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一方面,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不強,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惡意侵權、重復侵權時有發生,盜版活動屢禁不止,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量明顯不足。
國務院出臺的十項擴大內需措施中就提到,要“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而在此次金融風暴中倒下的中國企業,多數是缺乏自主創新的企業。
這一切都讓城市發展的“掌舵人”意識到,面對人口多、資源少、環境污染等問題,中國不能再靠燒煤、燒油、砍樹、出賣廉價勞動力過日子,必須要走上用知識產權賺錢的路子。
- 知識產權是城市下一輪發展新引擎
- 完善立法加強執法是保護知產保障
法制網記者 李立
金融危機之下城市發展何去何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近日召開的知識產權與城市發展市長論壇上表示:“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將倒逼我國加速自主創新,加快創造自主知識產權。”
針對國務院出臺的十項措施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田力普說,十項措施中的第六項,即“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與大力發揮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作用密切相關。“受此次金融風暴波及倒下的中國企業,多數是缺乏自主創新的企業。”他說。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出現長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斷加大。堅持自主創新,加快知識產權的創造與轉化,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城市經濟抗風險能力的根本之策。”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的看法,獲得與會者廣泛認同。
金融危機之下知識產權面臨壓力越來越大
“我們認為,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中國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田力普說。
這一看法緣于美國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能源資源壓力增加,經濟發展中的風險因素、不穩定因素增多,全球同時進入深化合作期和摩擦多發期,尤其是在知識產權領域。
最近,美國新當選總統奧巴馬在其提出的一系列對華政策中強調,他對中國存在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不會坐視不管。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各國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不言而喻。
“無論從國際壓力還是國內需要來說,擁有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必須選擇。”田力普說。
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積極推進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以求知識產權制度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創新動力、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撐。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馬維野說,創新型城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延伸。什么是創新型國家?其主要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大于70%;研發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小于30%;擁有大量專利。世界上有美日歐等20多個創新型國家。
就目前我國的狀況看,科技進步貢獻率不到40%,研發投入差不多占GDP的1.4%,對外技術依賴大于50%,專利數量大約為世界總量的1%。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轉型呼聲超高;面對人口多、資源少、環境污染等問題,中國不能再靠燒煤、燒油、砍樹、出賣廉價勞動力過日子,必須要走上用知識產權賺錢的路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認為,知識產權制度是18世紀西方國家技術創新“爆炸性”增長的重要原因,并最終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因。廈門市副市長黃菱說:“廈門要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和科技創新型城市建設,新引擎何在?我們認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就是知識產權。”
與會的28位市長普遍認為,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主要支撐和衡量指標是知識產權,無論是應對國際壓力還是尋求自身發展,因地制宜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知識產權驅動城市發展,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在金融危機之下更顯迫切。
“小漁村”啟發
強化立法執法打造知產最優環境
“手中要想握有更多的知識產權籌碼,政府能做的,關鍵是制度創新。”田力普認為。
深圳,連續兩年,發明專利在我國大中城市中居首位,超過科研實力最強的北京與上海;連續4年,成為申請國外專利最多的城市。2007年,深圳版權收入突破1000億元,出口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動漫游戲、創意設計、工業設計等版權類產業均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現在的深圳,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5件,中國名牌產品80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擁有量占全國的三成。
深圳創新態勢何以如此強勁?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道出了“秘密”所在。
高國輝介紹說,早在1995年,深圳就成立了知識產權保護領導小組,2006年又專門建立了全市知識產權聯席會議制度,并率先將知識產權局列為市政府直屬機構,成為全國第一家統籌專利、版權事務的試點單位;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深圳市出臺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指引等一系列立法;為推進知識產權執法,深圳建立了以誠信檔案制度為支撐的知識產權監管體制,積極探索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機制,嚴厲打擊各種知識產權違法行為。
高國輝說,深圳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明顯,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經費來自企業,90%以上的專利由企業申請。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前十位的國內企業中,深圳企業已連續兩年占據6個席位,專利申請量占前十位企業申請總量的80%左右。當年的小漁村成為運用知識產權提高城市競爭力的全國先進,最主要的經驗就是打造知識產權發展的最優環境。
他說,下一步,深圳將用好特區立法權,加快完善相關法規,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廣東省知識產權戰略銜接配套。
28位市長共識
保護不力將使自主創新成為空話
“激勵創新,包括獎勵創新成果,保護知識產權,二者缺一不可。一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城市要想激勵自主創新,只能是一句空話。”武漢市副市長劉順妮認為。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鄔毅敏談道,廣州建設創新型城市面臨不少知識產權問題:一方面,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不強,與現代產業體系的需求有相當的差距,特別是核心專利和世界名牌缺乏,沒有旗艦型高新技術企業;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惡意侵權、重復侵權時有發生,盜版活動屢禁不止,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量明顯不足。
4萬億投入,不能不談資金監管;加快自主創新,不能不談知識產權保護。這幾乎是與會市長們的一致看法。
為此,各城市在做各種努力:在湘潭,自今年8月1日起,市民遭遇知識產權糾紛,又有了一個求助途徑,可以到中國知識產權(湘潭)維權援助中心尋求專家指導;在長沙,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國實現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三審合一制,并推行知識產權案件陪審員制度和技術專家顧問制;在濟南,一套信息共享、聯席會議、線索協查、案件移交、多方聯動的知識產權案件查辦機制已經形成等。
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張平談了一些個人觀點。她認為:“中國不能指望一個強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送來外國的先進技術,也不能簡單冀望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就可以自動實現創新型城市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也就是說,尖端技術是買不到的,只能靠自己;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要警惕知識產權濫用。
鑒于跨國公司的馳名商標、專利聯營、版權貿易戰略的強大攻勢,張平給市長們的一個建議是:“中國不能忽視巨大的市場資源,當年我們‘以技術換市場’沒有成功,但是今后可‘以市場換知識產權權利的限制’為代價,為企業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