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下,國家首部針對鋼鐵產業出臺的政策《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于上周正式“出爐”。毫無疑問,該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必將重繪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版圖,也將有可能成為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政策出臺之時正值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我國鋼鐵產業已連續多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產量已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是排名第2至4位的日本、美國和俄羅斯三國鋼產量的總和。
另一方面,我國距離鋼鐵強國仍然遙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司司長劉鐵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就產品而言,目前,我國所需大量高附加值產品還需要進口。進口鋼材中,90%都是冷軋薄板、不銹鋼板等高附加值板帶材產品。國產鋼材中,產品實物質量標準低,產品檔次不高,軸承鋼等產品使用壽命短。
與此同時,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資源消耗高,已成為我國鋼鐵產業的最大“病癥”。
鋼鐵新政策的出臺,恰逢其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將重繪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版圖。
我國鋼鐵工業產業集中度低,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在國際鋼鐵業加快聯合重組的同時,我國鋼鐵行業組織結構卻在不斷惡化。2004年,我國鋼鐵企業已達871家,一個城市有幾家、十幾家鋼鐵企業已不是個別現象,甚至有的城市有幾十家鋼鐵企業。鋼產量600萬噸以上的企業集團只有11家,僅占全國的37.13%,其中最大的寶鋼集團年鋼產量為2141.20萬噸,卻也只占到全國的7.86%。產業集中度低,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市場混亂,而且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
新政策提出,“2010年,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十名的鋼鐵企業鋼產量占全國比重要達到50%以上,到2020年力爭達到70%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在這一新政策的導向下,中國鋼鐵工業的春秋戰國時代行將結束,兼并整合時期即將到來。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羅冰生指出,受資金和技術條件限制,一部分技術裝備水平低、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運。
伴隨整合而來的,是產業布局的調整。“遍地開花”的產業布局模式將遭遺棄,東部沿海將有可能成為鋼鐵產業發展的重要版塊。
中國鋼鐵產業布局不合理問題由來已久,受歷史條件限制,絕大多數企業靠近原料產地,屬資源內陸型布局。此外,我國鋼鐵工業布局城市型特征明顯,全國除西藏外,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鋼鐵企業。74家重點鋼鐵企業中有18家建在省會城市,有34家建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這不但給城市環境容量造成很大壓力,而且也制約了企業自身的發展。
政策提出,“到2010年,鋼鐵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到2020年,形成與資源和能源供應、交通運輸配置、市場供應、環境容量相適應的比較合理的產業布局。”
“內陸地區鋼鐵企業以及大城市市區的鋼鐵企業等要結合本地市場礦石資源狀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不再謀求生產規模的大幅度擴張,有條件的還要實施搬遷。”劉鐵男解釋說。
此外,通過制定技術經濟指標準入條件和加強投資管理,新政策加強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領,提高了全行業的準入門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政策的引導下,中國鋼鐵產業必將再續輝煌,實現由鋼鐵大國跨向鋼鐵強國的飛躍。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