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德國大力發展風電而冷落光伏的做法是明智之舉,對于德國能源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并將帶動世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一方面,“摒棄”光伏儼然成了世界能源行業發展的“主潮流”。美國、日本、德國紛紛“無視”光伏行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削弱對光伏業的補貼投入,使光伏行業在世界范圍內處于下滑階段。畢竟,近年來中國光伏業的發展過于迅猛,產業鏈條建設逐漸完善,這對歐美國家能源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脅,“中國威脅論”或是促使歐美國家反思光伏業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寵幸”風電行業源于其更加“實惠”。德國頻臨廣闊的大西洋,常年盛行西風,海上風電較為穩定高效。而且風電的投入僅相當于光伏的五分之一,如此物美價廉的發電方式德國豈會“視而不見”。德國具有海上風電的核心技術,相關企業能夠獨立研發核心裝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將是大勢所趨。
蕭函認為,歐美國家對新能源行業的定位非常深遠,“棄光寵風”并非一時興起所做出的糊涂決定。歐美國家在扶持新能源行業時較為慎重,既有直接的財政補貼,又有通過階梯電價所實施的優惠政策,極大的激發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雖有個別巨頭身陷困境無法自拔,但這卻絲毫不能掩蓋其新能源行業的巨大成就。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認為,補貼是世界各國為了扶持行業而普遍采取的正當措施,對新能源行業補貼是在正常不過的。歐美指責中國光伏企業享受高補貼是站不住腳的,國家相關部門在應對歐美“雙反”時過于“低調”,多以解釋、辯解、申訴為主,而強硬的“反制”措施卻鮮有涉足,這只會使中國光伏行業、企業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