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家企業參與風電場開發
一直以來我國風電場開發企業以國有大型電力企業為主。《報告》指出,目前,參與中國風電場投資開發的企業目前已有60余家,除幾大央企以外,其他企業風電場開發規模還很小??傮w來看,我國風電場開發企業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大型央企:包括國電(龍源)、大唐、華能、華電、中電投、中廣核、中海油、中節能、神華(國華)、三峽、華潤、國家電網、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等;
地方國有企業:如北京京能、天津津能、上海申能、山東魯能、廣東粵電、寧夏發電、山西國際電力、河北建投(新天綠色能源)、福建能源、中閩能源、福建投資開發總公司等;
民營及外資企業:如黑龍江中宇投資、天津(河北)博得、中國風電集團、香港協鑫、山西云光風電、武漢凱迪、道達重工、通遼泰和、宏騰能源、港建新能源、UPC等;
參與風電場開發的整機制造商:如金風科技 (天潤)、歌美颯、浙江華儀、保定天威、長星風電、天地風能、湘電風能等。
2011年中國前十家風電場開發商合計裝機容量比上一年減少660兆瓦;十家企業合計市場份額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6.2%,與2010年的74.4%相比增加1.8%。
在2011年風電場新增裝機較上一年出現下降的情況下,國電集團(含龍源電力和國電電力)新增風電裝機3860兆瓦,比上一年增加370兆瓦,繼續保持國內風電場開發商第一的位置。與2010年相比裝機容量出現下滑的有:華能減少942兆瓦,中廣核減少490兆瓦,新天綠色能源減少185兆瓦,大唐基本持平,華電、國華、中電投、華潤、京能則都略有增加。
投入巨大門檻抬高
“十一五”期間,大型央企及地方國有企業成為中國風電場開發的主力軍,中國近年開發的風電項目中近90%由這些企業投資建設完成。尤其是大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和海上風電項目的啟動,使得風電項目規模越來越大,前期資金投入也隨之增大,無形中給民營企業等其他中小型風電開發商提高了門檻,使得他們的投資機會受到影響。進入“十二五”以來,國家提出風電大基地建設與分散式開發并舉的指導思路,一些內陸地區開始因地制宜規劃風電開發項目,這些項目數量較多、規模一般不大,為中小型風電投資企業帶來了機會。
《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陸地風電場建設靜態平均投資成本已下降到7000~8000元/千瓦,而風電場投資熱情卻在逐漸降低。主要是由于國家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部分銀行調低了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信貸額度,使得風電開發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資金的方式遇到困難。因此,風電開發企業需要改變傳統單一信貸渠道,通過其他融資渠道募集資金,如上市、債券等,從而保證風電開發的可持續性。
2011年,國家能源局結合中國風電場開發及運維管理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或現象,出臺了《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風電場項目審批流程,提出未經核準的風電項目,不享受電價補貼,項目建成1年后要開展后評估,風電場運行信息要按時上報,風電場發生質量事故要上報等一些具體要求,這也將成為風電開發商今后在項目審批、運行管理等方面需要統一的行為規范。
此外,國家能源局2011年還印發了《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所有已并網運行的風電場在2012年1月1日前建立起風電預測預報體系和發電計劃申報工作機制,并從2012年7月1日起正式開始運行。電網調度機構根據風電場傳送的功率預測結果,綜合考慮系統運行要求,按照優先調度風電的原則,編制風電場發電計劃,并及時向風電場通報。新建風電場要同步建設風電預測預報體系和發電計劃申報工作機制。這些規定有利于提高電網公司對風電調度的計劃性,但同時也對風電開發商在風電場運行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