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企業發起的反制措施
商務部4日發布《關于對歐盟多晶硅反補貼立案的公告》(下稱《公告》)稱,2012年9月17日,商務部收到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代表國內多晶硅產業提交的書面申請,申請人請求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補貼調查。
商務部稱,本案將與2012年7月20日已發起的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進行合并調查。調查于即日開始,2013年11月1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14年5月1日。本次調查確定的補貼調查期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對于調查范圍,商務部表示,具體將圍繞德國“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投資贈款、德國東部地區“投資津貼”項目、歐洲投資銀行政策性貸款三項關于補貼項目的指控進行調查。“商務部將從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上述進口產品的傾銷、補貼情況及其對中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的損害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決。”
據了解,上述四家提交申請的公司在2008年至2012年6月間,太陽能級多晶硅產量之和占同期中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比例均超過50%,代表中國多晶硅產業80%的份額。
歐盟委員會9月6日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迄今最大規模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雖然歐洲光伏產業聯盟9月25日發起的反補貼訴訟,歐盟尚未最終立案,但近期有媒體報道稱近一兩周內或將立案。而對于商務部此舉,市場也將其理解為不失為一種反制措施。
雖然商務部已于7月對美、韓兩國多晶硅雙反立案調查,但國內進口多晶硅數量不降反升,且價格持續下滑
今年以來,針對光伏產業的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在美國、歐盟相繼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后,中國光伏產業陷入生死劫。而中國企業也欲發起反制措施,繼今年7月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之后,4日,商務部發布2012年第70號和第71號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四大企業發起的反制措施
商務部4日發布《關于對歐盟多晶硅反補貼立案的公告》(下稱《公告》)稱,2012年9月17日,商務部收到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代表國內多晶硅產業提交的書面申請,申請人請求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補貼調查。
商務部稱,本案將與2012年7月20日已發起的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進行合并調查。調查于即日開始,2013年11月1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14年5月1日。本次調查確定的補貼調查期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對于調查范圍,商務部表示,具體將圍繞德國“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投資贈款、德國東部地區“投資津貼”項目、歐洲投資銀行政策性貸款三項關于補貼項目的指控進行調查。“商務部將從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上述進口產品的傾銷、補貼情況及其對中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的損害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決。”
據了解,上述四家提交申請的公司在2008年至2012年6月間,太陽能級多晶硅產量之和占同期中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比例均超過50%,代表中國多晶硅產業80%的份額。
歐盟委員會9月6日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迄今最大規模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雖然歐洲光伏產業聯盟9月25日發起的反補貼訴訟,歐盟尚未最終立案,但近期有媒體報道稱近一兩周內或將立案。而對于商務部此舉,市場也將其理解為不失為一種反制措施。
國內多晶硅企業超八成已停產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在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務部采取對歐盟多晶硅雙反立案的舉措,一方面是由于前不久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對我國光伏企業造成了巨額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大量的多晶硅是從歐盟國家進口,也阻礙了國內多晶硅企業的正常產出。”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預測,2012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將比上年下滑25%,為6萬噸,而進口量將突破8.5萬噸,同比增長30%。其中約95%來自美國、韓國、歐盟。據媒體報道,商務部的兩次調查涉及進口總值約21億美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此前的統計表明,受進口沖擊,中國43家多晶硅企業僅五六家勉強開工生產,其他超過80%的企業已經停產,技術團隊和工人流失,全行業面臨嚴重生存危機。
據悉,今年初,上述四大企業還能維持生產,但到第二季度,兩家企業——江西賽維LDK、洛陽中硅已接近完全停產狀態。
前九個月多晶硅進口價大跌61%
根據海關數據,今年1-9月份我國累積進口多晶硅64496噸,同比增加近33%,已超過去年我國全年的進口總量。進口國家方面,美國占45%、韓國占25%、德國占20%。尤其是9月份從德國進口多晶硅創歷史新高的3992噸,環比增長超過155%。雖然商務部已對韓美兩國進口多晶硅開展了“雙反”立案調查,但目前來看,進口多晶硅數量不降反升,且價格持續下滑。前9個月累積平均進口價格僅26.44美元/公斤,同比下跌61%。美國GTSolar公司上海代表處曾對媒體說,目前世界主要的多晶硅企業都在采用GTSo-lar公司的多晶硅爐生產多晶硅,而采用GTSolar的設備,成本應在30美元/公斤左右。這意味著不足30美元/公斤的價格,基本上是無利甚至在虧損。
據媒體報道稱,商務部已經同意對美、韓兩國的多晶硅采取初裁前三個月追溯征收措施。“商務部的雙反立案舉動說明了我國政府在維護國內企業的利益方面態度強硬。而立案后申請的追溯征收,將防止歐盟國家在法律程序進行的“空當”突擊進口,避免市場再次受到進口的襲擊。”蕭函指出。
但實際上,越來越劇烈的貿易摩擦也并不是企業愿意見到的。昨日商務部公告發出后,英利集團就在其官方微博中表示:“我們不支持在光伏產業鏈的任何環節人為設置貿易障礙,這不利于全球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國際合作,更不利于發展新能源和全球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我們呼吁中歐雙方開展對話,以合作而非沖突的方式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