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前,我國繼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工程之后的又一條天然氣大通道——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是“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大天然氣項目,為打破長期以來國外公司對中國長輸天然氣管道關鍵設備的壟斷,支持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統一組織下,中國石油將首次在新建長輸天然氣管道上大規模應用國產化電驅、燃驅壓縮機組、大口徑干線截斷球閥。
近十年來,正是在一大批以“西氣東輸”為代表的重大能源工程的帶動下,我國的能源裝備業實現了歷史性跨域。中國裝備,不僅裝備了中國,也正在加快走向世界。
統計顯示,裝備制造業近年來的增加值年均增速高達28%,遠遠高于GDP的增速,也高于整個制造業的增速,裝備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越來越突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強。據統計,裝備制造業對全國工業總產值、就業的貢獻率均超過25%,對外貿出口的貢獻率更是超過50%。發電設備等電氣產品的生產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一。2001年我國的發電設備產量為1300萬千瓦,2008年已超過了13000萬千瓦,7年時間增長了10倍。
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
今年5月9日,我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開鉆。這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深海戰略拉開序幕,對于維護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作為中國首次自主設計、建造的超大型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技術的最高水平,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如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風浪參數加上南海內波作為設計條件,大大提高了平臺抵御災害能力;首次突破半潛式鉆井平臺可變載荷9000噸,為世界半潛式平臺之最,大大提高了遠海作業能力……
“海洋石油981”只是我國能源裝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的一個縮影。近十年來,我國能源資源勘探和開發技術、能源加工與轉換技術、能源輸配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實現了全面提升。
此外,我國工業用能整體技術水準得到提高,開發了一系列高效鍋爐和高效電動機,節能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進展迅速,大型節能設備在鋼鐵、建材、石化等行業獲得了廣泛應用,余熱、余壓、尾氣等余能回收技術逐步得到采用。如鋼鐵行業中的干法熄焦技術、高爐煤氣余壓透平發電技術,建材行業中的新型干法窯外分解技術、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石化等行業中的催化裂化裝置余熱回收技術、高溫水源熱泵技術等。
與此同時,能源裝備行業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設備研發成功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力的保障了重點能源工程建設和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繼歐洲、日本之外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套提供百萬千瓦核電設備的國家;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70萬千瓦大型水輪成套機組、世界電壓等級最高的國產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順利投入運行;成功建造了14.7萬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摘取了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
重大裝備打破國外壟斷
“以前,我國330千伏以上的空心、支柱絕緣子均不能自主生產,全部依靠國外進口產品。瓷產品不但存在著污閃跳電、爆炸傷害、覆冰閃絡、地震碎斷等惡性事故隱患,而且價格昂貴,交貨期無法保障,嚴重制約了我國電網的建設。然而,這一切在短短的10年時間里就徹底改變了。”江蘇省南通市神馬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斌曾告訴記者。
據業內人士介紹,葛洲壩至上海的輸變電工程,全套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而到建設向家壩至上海的輸變電工程時,主要設備實現了自主化。過去,輸變電工程中所用的晶閘管完全依賴進口,現在,我國不僅擺脫了這種局面,而且可以制造出發達國家都沒有制造過的6英寸晶閘管。
記者了解到,十幾年前,中國500千伏電網輸電線路保護設備,80%都要依靠進口產品;而今,僅南瑞繼保公司一家的全國市場占有率就超過40%,并成功地為長江三峽、神六發射基地、大亞灣核電站、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保駕護航。
2010年投產的天津百萬噸乙烯及其配套項目則是我國石油煉化領域的一個標志性項目。該項目設備國產化率在70%以上。這一跨越讓一些老石化人感慨萬千。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大慶、燕山、齊魯、金山、揚子等乙烯裝置,國家要花巨額外匯從國外成套引進技術和裝備,價格和供應周期都要受制于國外供貨商。在同樣技術條件下,用國產替代進口節省了大量資金。如天津百萬噸乙烯裂解氣壓縮機,由天津石化與沈陽鼓風機集團共同研制,是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噸級乙烯裂解氣壓縮機,投資成本比進口價格降低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