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一場危機,一番醒悟,一波浪潮。
全球金融危機第五年,看似潤物無聲的科研領域,在各界全面反思下,又蓄勢待發了……
改變,在危機中漸成現實
居危思進,用創新化危機、求轉機、占先機。
十年前,美國頁巖氣開采量微不足道;而今,頁巖氣已占該國天然氣開采總量的四分之一。
正因金融危機襲來,感到了創造力缺乏的寒意,美國反思實體產業,借助多年積累的頁巖氣技術,美國開始加碼能源技術創新。政府給中小企業的減稅、降低準入門檻等長期政策,激發了相關企業熱情。
用創新化危機,不一定立竿見影,卻能厚積薄發。
鉆井、測井、錄井、完井、壓裂技術……經過眾多企業多年摸索,美國頁巖氣技術獨步全球。
頁巖氣產量“井噴”迅速改變了美國能源依賴海外的局面。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15年美國將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等媒體評價說,美國頁巖氣成功開發極可能驅動能源產業出現一場革命……
用創新求轉機,意味著自身的幾多改變與大膽嘗試。
這一年,搞電腦硬件的全力引領移動互聯產業全鏈條發展,比如聯想,蘋果;搞軟件的全力開發智能手機系統,比如微軟;搞搜索引擎的干脆買下手機巨頭,比如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搞社交網絡的則使勁在移動設備上嫁接網絡運營模式,比如臉譜……
在轉型“狂奔”中,IT企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君不見,摩托羅拉移動被收購,諾基亞手機市場份額跳水,松下、夏普、索尼等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巨虧……
用創新占領先機,需要的是眼光。高度決定深度。
歷經二十多年,3D打印技術終破繭。盡管市場規模有限,卻掀起了全球性研發競爭。
因為,這不是異想天開,水杯、小提琴、首飾甚至汽車和飛機,理論上皆可被打印出來,這一技術已在美國工業界掀起大潮。專家認為,這種技術代表制造業發展新趨勢,它和其他一些數字化生產模式的涌現,將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與3D打印技術競爭相比。“低碳經濟”爭奪戰更是硝煙彌漫。
二代生物燃料、光伏、風能、電動汽車、節能產品……各類技術突破不斷,每一個領域的突破都帶動一大批相關行業快速進步,助推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這是一場爭奪未來的競爭,各國對形勢的判斷、采取的戰略和政策,都將影響后危機時代。誰愿錯失良機?
危機催生技術革命,這個一再被驗證的“定律”似乎又要應驗。
中國,在新技術革命中奮勇爭先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在12月11日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年度知識產權報告發布會上,該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興奮地說。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報告認為,“這一趨勢反映了創新的勢頭在地理上已發生了轉移。”
專利申請量猛增,展現中國創新活力。就在這一年,神九飛天對接天宮,展現中國精度;蛟龍載人深潛創紀錄,打造中國深度。重大成果提升國家實力、激發創新熱情。
如果說,這些成果高居戰略層面,是國家的傾力之作。那么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則用行動自主創新,再創“中國制造”新形象。
憑借自主技術,南車集團收獲大量海外鐵道訂單;聯想、海爾、華為、中興與歐美業界巨頭同臺競技,爭奪IT和通信市場;即使在3D打印這樣尖端的技術面前,中國企業也毫不示弱,甚至將3D打印制造裝備出口美國;一批中國大企業還在印度、美國、法國、德國等地建設研發和制造基地,聚全球智慧拓世界市場。
2011年,中國研發投入居世界第2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技論文(SCI)被引用數上升至第7位……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認為,世界政經格局深度調整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為中國創造了新機遇。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發達國家和后發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只有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有效借鑒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道路和經驗,少走彎路,才能在更高起點上實現趕超跨越。
“雖然你不會在一天內看到變化,但卻能看到中國前進的步伐。”就中國的競爭力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CNN)主持人扎卡里亞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創新,在錯位和復位中不斷修正
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已成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關鍵。
然而,歷史發展并非都是直線。創新之路正是在不斷錯位與復位中蛇形前進。
前車之鑒,不可不戒。
放眼全球,在新能源等不少高科技領域,所謂“創新”項目全球開花,卻在一些地方充斥著“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的尷尬。沒有明確技術方向,沒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沒有足夠市場需求,為創新而創新,手段異化為目的,使創新遭遇錯位。
中國光伏產業一度高歌猛進,卻突然在歐美遭遇“寒冬”,竟然使整個產業陷入險境。導致這一后果,自有歐美貿易保護“暗算”的因素,更有自身技術創新不足和盲目擴張的前因。
在美國,一些高科技企業目光短淺,不愿承擔風險,不專注于技術創新與服務進步,卻熱衷制造概念,也一度造成不少泡沫。
空有創新“財富寶庫”而無眼光,發明第一臺數碼相機的柯達公司最后被數碼大潮所終結,給人以教科書般的啟示。
企業是創新主體,而人才則是創新核心。企業只重牟利,不重人才,也是本末倒置的錯位。
遭遇經濟危機時,日本一些電子企業大量解雇技術員工,這些員工不少被韓國等國企業挖走,如今的日本企業為這一短視付出了代價——新產品研發不足,創新競爭力下降。
美國提出重振制造業后,發現最大瓶頸是人才。3D打印等技術改變了制造業流程,需要更多掌握復雜程序的熟練員工。難怪《華盛頓郵報》發文疾呼,要重振美國制造業,不能眼高手低空喊口號,“需要重新規劃教育系統”。
要真正掀起創新熱潮,需要全方位的精神準備與政策配合;避免短視、盲目以及眼高手低,重視企業、重視市場,重視人才。
四海賢聚,腳踏實地,審時度勢,傾聽市場,順勢而為,這是創新的要求,更是時代的命題。(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