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技術產業報》
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中)帶隊出席2012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12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考察,先后考察了百度、聯想等互聯網公司。溫家寶從當下互聯網產業變局、創新和改革著眼,要求企業注重創新,不要墨守成規。他說,充分調動和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仍然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中關村是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溫家寶指出,中關村發展的經驗,一是人的解放,讓人活起來,自由地去創造。這是科技創新的根本,也是中關村發展的根本。二是體制創新,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經濟與科技緊密結合,這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中關村的成功之道。
事實上,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而海淀園作為中關村示范區核心區,從誕生以來就承擔著率先創新探索的重任,特別是在國家高新區創新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對全國高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誕生,開創“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依托,技工貿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到獲批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再到后來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及至今日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海淀園無疑是我國變革與創新的試驗田。
如今,海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要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創新是海淀園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體制創新具有示范作用
溫家寶在考察中關村時說,1987年12月,他受中央委托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進行調研,幾個月后國務院批準了調研報告,決定建立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5年過去了,中關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關村的探索和經驗具有全局性的示范作用。
在中關村的發展中,海淀園總是充當著率先探索的角色。1979年,位于北京海淀中關村地區的大院大所的科研人員走出院所創辦實體,探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新途徑,帶動了中關村地區持續升溫的創業熱潮。
截至1987年,在中關村地區注冊的科技企業達148家,形成了聞名中外的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并開創了中關村“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依托,技工貿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1988年5月10日,根據中央的決策和國務院批復發布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建立外向型、開放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被寫入條例中,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此誕生,并由此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路。
199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科技部和北京市《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并把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放到了實施國家戰略的重大措施的位置。由此,產生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主要功能定位為“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輻射、孵化和商貿中心”。之后數年,中關村科技園區逐漸形成了以海淀園為主體的跨行政區的“一區十園”高端產業功能區。
“海淀園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的試驗區,從1988年開始建設以來,在國家高新區整個形成過程中,無論是在科技創新還是管理體制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海淀園自成立以來,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科技創新、長期堅持國際化發展模式,都走在國家高新區前列。特別是海淀園在試驗區創建伊始的全員社會公開競聘、企業改制、搭建全球科技創新互聯互通平臺,包括管委會自身管理體制的探索,都對全國高新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年4月,北京市正式批復海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參與全球創新競爭。基于海淀園國際化創新發展的創想圓夢工程和全球鏈接互動工程由此展開。
對接國際創新思路
為了主動迎接世界創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2012中關村論壇海淀專場的主題確定為“區域創新與國際技術轉移”。北京市海淀區區長孫文鍇在中關村論壇海淀專場上作了題為《利用海淀創新區域優勢,建設全球重要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主題發言,與來自美國、韓國、葡萄牙等國的專家學者交換了意見,吸取全球創新方式與理念。
在2012中關村論壇海淀專場上,羅莎迪(WSGR)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譚柏瑞提出了“與技術轉移孿生的重點環節是知識產權戰略”的觀點,并介紹了兩種常見的技術轉移方式:一種是建立合資企業或者合作企業,另一種是直接獲得一項技術授權許可。他強調企業無論選擇了哪種方式,其日后如何運行更加重要。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靳曉明介紹了我國科技國際化發展戰略和策略。他表示,主要大國重視利用一些熟悉國際經濟、商業、外交的一流人才,主導和掌控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新知識從世界各個角落涌現,并且增長非常迅速,知識、資金、人才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形成開放式協同創新網絡,國際合作必要且迫切。我國在戰略目標上要抓住機遇,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靳曉明司長的演講使我們更加清晰了園區開展國際化工作的思路與定位。”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葡萄牙仕博創新管理咨詢公司董事薩拉·莫迪納博士從“產業集群在國際技術轉移中的作用”的視角,介紹了創新集群在歐洲的發展之勢。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執行官麥特·羅博以其獨特的視角帶來了標準化案例。韓國大德科技園區主席李載求分享了大德建設科技園區、大德科技園中心、大德基金會的發展經驗。
“這些觀點對我們調整創新思路大有裨益。”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海淀園的創新平臺國際行
從1998年舉辦中關村電腦節,到后來的創新中關村主題活動,以及現在的中關村論壇,海淀園以活動凝聚創新資源的創意也已經走過了14年的發展歷程。無論載體、平臺、論壇的外在表現形式有怎樣的變化,海淀園通過活動烘托創新氛圍,加強企業間、國際間的科技交流,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中關村知名度的宗旨沒有變,以創新活動促進海淀園與世界接軌,使海淀園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世界,吸引世界目光關注焦點的作用日益顯現出來。而2012年海淀園的國際創新平臺所發揮的作用,不僅樹立了海淀園的國際形象,也對中國高新區的創新國際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2年6月,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孟景偉帶隊出席世界科技園區協會主辦的第29屆世界科技園區大會,并在會上就“海淀園在世界交流機會中成長”進行了交流,在世界科技園區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2012年9月,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帶隊出席2012年天津夏季達沃斯全球經濟高端會議,在此期間《中國日報》以6個版的篇幅,積極向世界宣傳海淀的創新環境。
2012年12月,北京市海淀區領導班子隨商務部團組出席第七屆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并代表中國高新區作了發言,產生了積極效果。
海淀園在未來承擔的科技創新目標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圍繞這一目標,積極開拓思路,從實際工作入手,在全球創新環境中尋找突破口是務實之舉。為此,孟景偉提出了內生動力創想工程,即堅持開放的創新文化,營造區域內開放的發展環境,鼓勵原始創新,為核心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重點包括繼續培育和發揚“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創新創業精神,吸引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建立一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中外創業者之間的商業模式、創業模式對話交流,培育一批有“改變世界夢想”的創業企業家等;實施國際合作鏈接工程(“雙城”工程),即堅持國際化視野,借鑒硅谷經驗,不斷增強核心區與世界創新集聚區的人才鏈接、資本鏈接、技術鏈接,努力打造全球“創新之城”,重點任務包括:加強與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創新中心的鏈接,加速形成國際技術轉移集聚區,支持行業領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搭建對外合作平臺,帶領園區中小企業抱團出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