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環球網
國家電網和國家能源局出爐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新政,立刻引起了國內光伏市場的轟動。
“整個國內光伏行業都在期待,新政策能夠給慘淡的光伏業帶來新的生機。”2012年12月初,興業太陽能(00750.HK)總工程師羅多對《新產業》表示,由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還有很多細則尚未明確,包括上網標桿電價等等,這也直接關系到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投資回報率,“所以絕大部分光伏廠家和投資者都在等待,目前并沒有太多實際動作。”羅多指出,盡管分布式光伏發電新政解決了并網難題,但在實際運作中,以及大范圍推廣方面還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中國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也應該多學習和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才有可能真正將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廣開。
“德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已有成型的商業模式,從申請光伏電站開始,地方政府、電力公司、保險公司等等相關部門就會參與進入,是一個完整的商業體系。”羅多說。
德國啟示
德國是全球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德國光照資源條件并不好,年平均有效利用小時數僅為800小時左右,同時受到土地利用、電網結構等方面的限制,光伏發電以分布式開發為主。
截至2011年底,德國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47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容量占比近80%,主要應用形式為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單個發電系統平均容量僅為20千瓦。
“在德國,在自家屋頂建設小型光伏電站就像在國內購置家電一樣,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羅多表示,德國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做也有特點,采用差異性、逐年遞減的固定上網電價。
一方面,差異性上網電價可保證分布式光伏發電投資者合理的投資回報率。另一方面,逐年遞減上網電價有利于降低發電成本,并激勵新建項目盡快投產。此外,采用全國統一的上網電價有利于節省管理成本,仍然體現全社會經濟效率的原則。
最關鍵的是,德國從2009年開始鼓勵用戶自發自用,對自用電量進行額外補貼,自用電量比例越大,補貼程度越高。換句話說,就是讓用戶合理確定自家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盡量減少余電上網,降低配電網改造費用的投入。
這樣一來,光伏發電自發自用的投資回報率非常好,而用于商業運作光伏發電系統的投資回報率就相對長一些。
“所以很多德國家庭一旦購置新房,就會馬上安裝自家光伏電站。”羅多表示,在自家屋頂建光伏電站,德國的流程非常簡單。一旦申報,保險公司就上門為發電量做評估,確定補貼價格和補貼年限,并為光伏電站日后的運維做風險保障。
“如果自家屋頂很大,自家經濟能力有限又建不了太大的電站,就可以出租屋頂。”羅多說,在德國每個鎮一般都會有一個光伏基金,基金來源全是鎮內居民自發投入,租用鎮里空閑的屋頂做更大光伏電站。
因此,德國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成功的根本在于,良好的運作體系形成光伏發電的商業氛圍,讓人人都成為光伏發電的投資者和使用者。
“目前,中國分布式光伏發電運作體系還不完善,也需要一段時間實踐,才能真正實現有中國特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商業體系。”羅多說。
關鍵在補貼
業內人士指出,從德國的成功經驗來看,盈利模式和電價補貼政策也成為中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關鍵。
“分布式光伏發電主要激發用戶自發自用,如果補貼的錢比現行電費還要高,結果肯定造成搶著送電上網賺錢的怪象。”羅多說,如果現行電價是每度1元,而光伏發電補貼卻是每度1.05元,發電企業肯定不會自用,而會將發電上網。甚至還可能出現,往上送的電不一定是光伏發的電,變相導致偷電現象。
相反,每度電僅補貼0.6元,分布式光伏發電也發展不起來,投資回報期過長。比如,珠海1W光伏裝機成本在8元左右,大概每年可發電1.1度;商業電價是每度1元,光伏發電每度補貼0.6元,則意味著投資回報期長達12年。
“投資回報期在8年以內,大家一般還能接受,超過這個期限,肯定沒有人投入。”羅多指出,雖然分布式光伏發電新政讓業界很興奮,但是否投入的關鍵在于補貼細則。
據悉,興業太陽能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的生產廠家。2012年上半年興業太陽能收入12.89億元,同比增長29.2%,實現凈利潤為1.36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的收入達到5.09億元,同比增長76.72%。
“興業的業務重心一直是在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光伏產業過剩的現狀,對我們并沒有什么影響。”羅多表示,國內光伏巨頭都在伺機進入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但他們要求的屋頂可能是平面式的屋頂。
但實際上,中國的屋頂各式各樣,在屋頂上做分布式光伏發電,不僅需要光伏技術,可能還需要建筑方面的技術經驗。
“這些經驗不是一兩天時間就能搞懂的。”羅多認為,分布式發電將給興業太陽能這種光伏建筑一體系統廠家更多機會。
據悉,興業太陽能又有多個成功案例。比如,深圳僑香村經濟適用房裝機180千瓦,呼爾浩特火車站裝機100千瓦,威海市民文化中心裝機480千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