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同舟共濟,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機和國內連續發生特大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總體形勢是好的。針對近期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加深、蔓延和對我國經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我們要增強信心,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發展仍有牢固的基礎、強勁的活力和巨大的潛力。只要積極應對,認真貫徹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切實落實好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就能夠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實現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
- 胡錦濤: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
- 中央政治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成明年首要任務
- 四季度經濟形勢預測分析:短期內仍將延續下滑勢頭
- 經濟景氣慣性下滑態勢未變? 未來發展四大政策建議
- 經濟觀察:中國經濟怎樣化險為夷?
- 明年中國經濟“保八”有望
- 中國經濟明后兩年仍可保持8%增速
一、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
按照國際標準,通常是用經濟增長速度、物價變化幅度、就業人數增減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來評判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情況的,這四大經濟指標決定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以來,我國四大經濟指標都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經濟仍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雖然經濟增速呈回落態勢,但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仍達9.9%,這個速度高于改革開放以來9.8%的年均增速,而且與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普遍低迷形成鮮明對比。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已步入衰退或處在衰退的邊緣;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除我國以外的其他三個國家今年以來雖實現了7%左右的增長,但仍明顯低于我國9.9%的增長速度。
控制通貨膨脹取得明顯成效。盡管前10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為6.7%,但從動態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自5月份以來已經連續6個月回落,其中8、9、10三個月同比漲幅分別為4.9%、4.6%、4.0%,呈現明顯的逐步回落趨勢。與以往比較,1985—1986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從8%以上回落到5%以內,用了12個月時間;1987—1990年,從8%以上回落到5%以內,用了29個月;1992—1997年,從8%回落到5%,用了52個月。而今年從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到5%以下,只用了半年時間,表明控制通貨膨脹確實取得了明顯成效。
新增就業狀況比預期的要好。今年以來,面對經濟的減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擴大就業。1—10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2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達45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0%;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2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9%。即便在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受國外需求下降的影響,待業、半待業人員有所增多,但當地黨委和政府通過督促企業結清欠發工資、發放待崗金、加大轉崗培訓力度、提供新就業崗位等措施,將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
國際收支平衡狀況良好。盡管出口增幅出現了明顯回落,但1—10月出口額達到12023億美元,增長21.9%,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貿易順差2160億美元,同比增長1.7%。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9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支付能力最強的國家。
以上情況充分說明,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未發生改變,我國仍處在持續較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總體形勢是好的。特別是這一成績,是在面臨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機且影響不斷加大的形勢下取得的,是在遭遇多年少見的特大自然災害且頻繁發生的情況下取得的,確實很不尋常、很不平凡、很不容易。當前面對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容應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從當前走勢看,這些政策有的已經見效,有的即將見效。我們相信,只要萬眾一心,抓緊落實,突如其來的“嚴寒”一定會度過。
二、對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充滿信心
在看到今年國民經濟總體上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蔓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加深。從國內看,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財政收入下降0.3%;發電量下降4.0%,粗鋼產量下降17.0%;鐵路貨物周轉量下降0.3%,我國經濟減速勢頭超出預料。從國外看,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加劇和蔓延,主要發達國家已步入衰退,新興經濟體普遍減速。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又下調了10月初的預測數據,調整后的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為3.7%,下調了0.2個百分點;明年增長2.2%,下調了0.8個百分點。面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社會上對我國經濟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存在擔憂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在形勢嚴峻的時候,越要看到我們的優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增強我們的信心。這一信心來自于改革開放30年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較牢固的物質基礎,這一信心來自于改革開放30年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較強活力,這一信心來自于國內仍有著較為巨大的需求潛力,這一信心來自于黨中央和國務院高瞻遠矚、見微知著的宏觀調控能力。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著較為牢固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經過不間斷的大規模投資,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明顯加強,物質基礎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大大提高。一是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大大增強。30年間,包括去年在內,糧食生產量已經有4年超過5億噸,可以經受國際糧食市場和價格風云變幻的考驗。二是工業供給能力提高明顯,制造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在22個工業大類中,我國已經有7個大類名列世界第一,15個大類名列前三。特別是能源工業生產能力極大提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2007年,原煤產量達到25.26億噸,是1978年的4.1倍;原油產量1.86億噸,是1978年的1.8倍;天然氣產量為692億立方米,是1978年的5倍。到2007年底,發電裝機容量達71822萬千瓦,是1978年的12.6倍。三是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運輸綜合網絡已經基本形成。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億噸發展到2007年的38.8億噸。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運輸能力也成倍增長。此外,郵電通信已經成為發展最快的基礎產業,信息通信和郵政基礎網絡發展迅速,信息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之首。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著較強的內在動力和活力。30年改革開放奠定了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永葆生機的體制基礎。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堅定地指出,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對農村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正在實施落實的產權制度、行政管理體制、國有企業、社會保障體系等的改革和完善,以及近期即將推出的增值稅轉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醫療衛生等的改革,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企業的運行體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在危機中的機遇意識,困境中的創新意識非常強。面對國際經濟下滑,沿海地區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已經開始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調整產業結構。表現在一些傳統產業增速在下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二是調整區域內部結構,即在中心區域或黃金地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將附加值低、不利于環境改善的傳統產業調整出去。三是利用經濟下行周期,實現優勝劣汰。一些產業層次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停產半停產甚至倒閉,是“積極的痛苦”。四是在危機中抓機遇。一些企業利用當前國際人力資本價格下降的機遇,引進企業亟須的人才;有的企業在探詢購買銷售網絡以及收購知名品牌的可能;有的企業在著手收購研發中心,推動企業創新邁上新臺階。成千上萬個企業都這樣做,就會推動中國經濟整體的轉型,就會使經濟增長有了不竭的動力與活力。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存在著較大的需求潛力。30年來,盡管我國基礎設施、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改善,但從人均水平看,仍處于較低水平,投資和消費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從投資需求看,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交通、住房等領域仍需要大量投資。2007年我國城鎮化水平為44.9%,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為49%,高收入國家為78%,表明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產品更新換代等也都需要大量投入。從消費需求看,我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其中一多半是農民,城鎮也有一定數量的低收入群眾,這表明居民在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方面仍有較大潛力。2007年我國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為33輛,美國2005年為814輛,日本2004年為586輛;我國每百人因特網用戶數16個,美國為73個,日本為74個;我國每百人擁有電話數69個,美國為139個,日本為115個。特別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和城鎮低收入群眾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更低??s小差距的過程就是消費擴大的過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一個正經歷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大國,其市場潛力是巨大的。正是這個巨大的且不斷擴大的市場,不僅成就了我國過去30年的快速增長,而且正在并將繼續拉動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