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其實,目前的核電技術是相對安全的。公眾之所以會‘談核色變’,是因為對核能和核電站的了解還不夠,導致很多錯誤的觀點以訛傳訛。”針對當前一些公眾對核電技術的恐慌,中國工程院院士、回旋加速器專家樊明武日前在參加浙江省科協舉辦的“科學會客廳”欄目時如是說。
不久前,一項關于在內地建設核電站的網絡調查顯示,反對將核電站建在自家門口的人比較多。對此,樊明武表示,其實,在他接觸的民眾里,很多都支持建設核電站,也不排斥把核電站建在自己的家鄉。
“一個原因是核電站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一臺機組每小時可以產生30萬~40萬元的效益。而一個核電站至少有6~7臺機組,一年有兩百億元左右的效益,對于地方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樊明武解釋說,核電還是一種清潔能源,發展核電沒有一氧化碳的排放,環境污染小。
公眾普遍認為,火力發電是安全的。不過,樊明武認為,為了這種安全,每年都會有很多礦工在礦難中死去。與此相反,在核電站發展歷史上,總共出現過三次大事故。“美國三里島核事故沒有死人,因為它有壓力殼;切爾諾貝利事故中,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本身電站設計就不合理;福島核泄漏也只有幾個人死亡。”
樊明武表示,我們不會因為飛機可能掉下來就不坐飛機,汽車出事故就不開汽車。因此,公眾會“談核色變”,完全是因為對核能源不了解。
他介紹說,在核電廠中,燃料棒由鋯材密封,外部有壓力殼,最外層有很厚的水泥建成的廠房,所以廠區的輻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同時,切爾諾貝利、福島等核電站事故的發生,使人們不斷從中總結教訓,改進設計。例如,鑒于福島事故中出現的防波堤不夠高、應急反應機淹沒等問題,其他核電站已經通過加高防波堤、挪移應急反應機位置等措施,來不斷提高安全性。
對于德國人不同意發展核電的說法,樊明武認為,其實德國有很大一部分電量來自法國,法國70%~80%的電量則來自核電,而且很多核電站就建在德法邊境上。因此,德國根本就離不開核電。
“我們每年燒掉的煤有20億噸,而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即使是風能、太陽能也很難滿足我們的需求。”樊明武表示,只有大力發展核能,才能更好地滿足現代人的能源需求,而當前就是天賜良機。
不過,樊明武也認為,雖然核能源的潛力巨大,但還是要特別重視核電的安全問題,不能發展得太快,要穩步有序,保證質量。(記者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