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后“再制造”作為一個新名詞成為工程機械行業關注的焦點。再制造產品在中國目前并沒有被廣大工程機械行業從業者接收,然而這卻并沒有阻擋住工程機械龍頭的熱情。工程機械再制造究竟有哪些“魅力”吸引行業龍頭青睞?
產品性能不差于新產品
“什么再制造產品,不就是二手貨嗎?”這是客戶最大的疑問。將再制造產品定義為二手產品或許并沒有大的問題,但是如果將“再制造”看成是廠家處理“二手設備”的營銷噱頭則大錯特錯。再制造產品雖然經過使用但是經過廠家處理器產品性能不差于新產品。據了解,再制造主要分為5個環節:工程機械拆解、工程機械零部件清洗、工程機械零部件的檢測和壽命評估、工程機械零部件的修復和再制造、工程機械零部件的組裝。而值得一提的是成熟的再制造工藝在每個階段都運用了科學的技術手段保證最終再制造產品的產品質量與性能。僅以再制造過程中的最重要兩個環節為例。在工程機械零部件的檢測和壽命評估環節,再制造企業將金屬磁記憶技術用于廢舊零件的剩余壽命評估的探索研究。該技術基于鐵磁性材料的磁致伸縮效應,利用地磁場環境中鐵磁材料具有磁疇結構和自發磁化的特點,當外力作用于鐵磁材料,會引起材料中磁疇的變化,變化會以漏磁場的形式被“記憶”,外力消除后仍然保留。通過對“記憶”內容的檢測,即可知應力集中和宏微觀裂紋,實現損傷早期診斷和壽命評估。在工程機械零部件的修復和再制造環節,再制造企業會將廢舊零部件進行修復和再制造,并進行相關的測試、升級,使其性能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在這過程中表面工程技術(包括納米表面工程技術和自動化表面工程技術)是最為核心的關鍵技術。
合理配置資源再利用
更加吸引工程機械企業從事再制造產業的另一個因素則是這一產業能夠大量節省資源。制造相比,再制造是一個反方向的工藝流程。一個整體產品被回收后拆解,進行清洗、修理或更換已破損的部分,然后在有需要的地方進行技術更新,最后再將零部件組裝成成品,打上新的識別碼和序列號,成為一個新的“生命體”。在這一過程中,一個發動機會被拆成上千個零件,有的零件可以用五六次,有的則可以永遠重復使用。因此再制造絕不僅僅是維修和改造,而是升華到一個新臺階。以工程機械行業巨頭卡特為例。據了解,目前一般的再制造商只能從舊件中利用40%的原材料,而卡特彼勒憑借40多年的經驗和卓越的修復能力,可以將再利用率提高到60%~70%。據悉,卡特彼勒在再制造方面至少儲備了二到三代技術,而且還承攬了福特、霍尼韋爾等很多企業的再制造外包業務。
符合國家戰略規劃
再制造作為“綠色產業”受到國家領導高度關注,并已經出臺相應利好政策。2011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把“再制造產業化”作為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之一,同年9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將擴大再制造產品種類和試點范圍。來自國家政策方面的利好消息,使再制造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2012年4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APRA(美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協會)主辦的“2012APRA北京再制造國際論壇”上,對正在醞釀中的再制造相關政策動向進行了專題討論,其中一些觀點給再制造行業注入了興奮劑,無論是行業領導,還是再制造企業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