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是現代制造業重要的自動化裝備,以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線已成為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記者近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1研究所獲悉,作為國內微特電機的專業研發單位,該所為上海智能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多項核心技術,有力支撐了申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性能穩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上海沃迪研制工業機器人的過程中,21所曾主動找到沃迪,請他們試用國產電機,沃迪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體積要小、二是穩定性要好,這兩個要求實際上直擊了國內制造業的軟肋。為了滿足沃迪的要求,21所引進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分割式拼塊結構永磁交流伺服電機定子自動化生產線和表面貼裝生產線,由于技術難度高,機械化操作使得電機的結構設計更緊湊,產品性能更加優良。采用這種技術研制、交付使用的電機,個頭比普通電機小了20%。
以前一直依賴進口的交流伺服電機組件和帶減速器電機組件是近年來21所全力以赴的研究方向。這里“伺服”的涵義是說能讓電機任何時候都能適應需要,這種裝有“腦袋”的電機,正是國家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工業機器人項目的研究重點。
精度提高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有一架懸停在空中的飛艇頗為博人眼球,無論風向怎樣變動,它始終巋然不動,為地面收集各場館人流數據、交通狀況。如果把高度提高到幾萬米的平流層,飛艇能否“淡定”如常?
為了這個項目,21所數字伺服驅動組件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東寧帶領團隊鉆研了好幾年。平流層氣流情況十分多變,氣溫變化極大,白天超過60℃,晚上降到-30℃以下,要在這么惡劣的條件下讓飛艇停住,并不容易。
好在21所有這方面的經驗積累,助推天宮一號打開太陽能接收板的動力,就來自于它們研制的電機。飛艇上分別裝上3個電機,這讓飛艇有了4個方向的自由度,當有風將飛艇往某個方向推動時,電機能根據電腦計算出需要平衡這個力的反作用力,由此讓飛艇保持在固定位置。
飛艇中裝有GPS導航系統,為了給出恰到好處的反作用力,電機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必須精確、再精確,因此叫“伺服電機”并不是浪得虛名,張東寧說。盡管引進機械生產線后,手工制造的人員大大減少,但21所去年仍一下子招進100多人,加大了研發力度。
“微特電機是機器人核心部件,支撐國家智能制造的發展。”21所所長施進浩認為,微特電機的發展代表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小電機大作用,微產品大產業”正是微特電機行業的生動體現。施所長表示,21所作為微特電機與組件行業的“國家隊”,已經步入了第50個年頭,“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50年來所積累的人才、技術優勢,為國防科技工業和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