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和2014年將是全國新建煉廠投產的高峰期,中國將全面走進煉油過剩的階段。
由于產能過剩在石化行業已經是普遍現象,成為抑制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氯堿、純堿、電石、輪胎、化肥等產品的產銷率持續下滑。加上中東乙烯等石化產品進入投產高峰期,歐美、以及亞太等傳統消費市場消費能力下滑,給我國石化下游產品市場形成額外沖擊。
煉化產能過剩風險加劇
2013年福建將有兩大千萬噸級煉油項目投入試運行,總投資293.82億元的中國中化集團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預計年銷售收入514億元;福建聯合石化公司“脫瓶頸”改造,將使年煉油加工能力擴至1400萬噸。作為全國規劃的九大煉油基地之一的泉州,屆時將擁有兩座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
在廣東,去年隨著中石油廣東揭陽2000萬噸/年煉油項目的開工,中石油開始了在廣東的煉化布局。目前廣東已有茂名石化1350萬噸/年、湛江東興500萬噸/年、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惠州大亞灣1200萬噸/年等眾多煉廠,總煉油能力約為4350萬噸。
與此同時,中科合資的煉油加工能力為15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項目等也在積極推進。而且,廣東還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15年廣東原油加工能力要達到10000萬噸/年,成品油年產量超過5000萬噸。
在廣東煉油產能翻番的同時,其煉廠產能過剩、開工率下降的現象或許也將如影隨形,甚至全國的煉油行業都將陷入過剩。“到2020年,全國煉油產能過剩將達到3000萬~4000萬噸。”大宗商品資訊機構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說。
據中國石油與化工聯合會數據顯示,2012年,石化行業仍保持較強投資增勢,不論是投資額還是新開工項目增幅較上年都有較大幅度上升。2012年1-11月完成投資1.55萬億元,同比增長26%,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4.9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11537個,同比增長7.9%。
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尿素產能過剩約1800萬噸;磷肥超過國內需求1000多萬噸;氯堿、聚氯乙烯、電石行業裝置利用率僅70%左右。一年以來,石化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取得了一定進展,投資結構也有所改善,但過剩行業仍在擴大產能,同質化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石化下游產品價格長期在歷史低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