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各種因素大融合,使得世界緊密相連,牽一發而動全身,迅速成長中的中國自動化市場備受關注。“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包括西門子、ABB、施耐德電氣、羅克韋爾自動化等在內的自動化跨國巨頭們,正在掀起本地化潮流——不僅僅是本地化銷售和市場,而是從產品研發、生產、解決方案定制到團隊建設的更高形態的“本地化”!如何理解這一潮流,如何看待跨國企業的本地化前景?
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的業務已經進入到深化融合的階段,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優勢降低采購生產和物流成本已不是本地化的全部意義。一方面跨國公司針對中國本地市場開始設計推出全新的產品,另一方面他們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參與到全球研發協作網絡之中,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其他地區研發產品。
“本地化”原因:根本上說是競爭的需要。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的生產制造集中在中國,海外份額已經很少甚至完全消失。若不針對中國本土情況開發產品以及解決方案,沒有特色和較高的性價比,將失去基本的競爭能力。此外,降低采購物流周期和成本,提供本地化維修服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本地化”競爭力:拿出最高水準的和全球同步的產品,針對本土應用行業做深入挖掘和服務,強大的本土制造能力,和政府良好互動以進入主流市場等等,都可能是成功要素之一,但真正重要的恐怕是耐心、毅力、端正的態度以及持續的投入。西門子和臺達是兩個成功的例子。
“本地化”優勢與挑戰:全球一致的質量標準,國際領先的技術含量,功能好用、性能夠用,國際品牌形象等,往往是跨國公司本地化產品的賣點。但同時存在挑戰,一旦本土企業突破了核心技術,依靠強大的市場和服務網絡,快速開發產品,以大批量、高質量、低成本沖擊市場,將給跨國公司帶來很大的殺傷,起碼在局部產品和行業市場中如此。另外,本土企業依靠稀缺資源優勢,依靠行業壟斷優勢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將在某些市場建立門檻,跨國公司反而因其身份很難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