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12年,中國光伏企業沒有英雄,只有野心家。
面對歐美國家的“雙反”大棒、瘋狂擴張的產能過剩、企業經營不善營養不良、大比例質押股權、內斗甚囂塵上等災難,尚德危機不斷、賽維瀕臨崩潰、超日陰霾未散,一眾光伏企業紛紛上演現實版“迷失”。
據海潤光伏1月15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計劃投資2.2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吉林和山東分別設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負責海內外及本地區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投資。有評論指出,在如今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海潤光伏仍不顧市場后果繼續其光伏電站的產能擴張計劃,這無異于步超日太陽后塵,自取滅亡。
不過,部分光伏企業獨辟蹊徑,從不被大企業看好的“金太陽”項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歐美雙反強勢 企業寄望電站項目
資料顯示,2012年11月,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美方針對中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時。幾乎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公告,稱已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硅片、電池、組件啟動反補貼調查。至此,歐盟也步美國后塵,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一位尚德資深人士告訴騰訊財經,中國光伏企業從發展開始就嚴重依賴海外市場,而國內光伏企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就是歐美,歐美此舉意欲擊垮中國超八成的光伏企業,并乘機抄底,中國企業即將丟失美國和歐盟市場。
“上游產品失去競爭力,這迫使很多光伏企業不得不將業務轉向電站項目”,該人士指出,“電站也有問題,審批上很麻煩,獲得國家補貼也很困難,這也實在是無奈之舉”。
事實上,光伏企業也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超日太陽總經理張宇欣此前就公開表示,“投資‘海外電站項目’這一戰略方向本身并無問題,反而屬于具有行業前瞻性的戰略轉型,眼下光伏行業包括行業內上市公司均看好這個方向”。
一般來說,境外光伏電站投資大部分來自于銀行貸款,但歐債危機以及歐洲經濟衰退導致當地銀行對電站建設貸款收緊,貸款比例縮減,放款速度拖延,這使得較早開始向光伏電站開發商轉型的國內太陽能企業首當其沖,同時主要客戶為歐洲電站的國內光伏企業應收賬款回款周期也大幅延長。
“不管是投資國內電站還是國外電站都很困難,但是不得不這么做,總不能等死”,尚德的人士繼續說,“電站回款周期太長,企業砸進去的錢很難回收,這是惡性循環”。
寄希望于投資電站這棵“救命稻草”究竟能不能救命?目前還不得知。
企業嫌回報低 “金太陽”黯淡
資料顯示,“金太陽工程”始于2009年,是國家支持國內促進光伏發電產業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項政策。
2009年7月21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決定綜合采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旨在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在2013年1月7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也提出,2013年中國要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全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0吉瓦,是2012年新增裝機規模的2.5倍。然而,在由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公布的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目錄(第二批)中,除英利集團外,其他大型光伏企業的身影寥寥。為何這些光伏大佬們面對這塊肥肉,始終不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