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20世紀50年代,人類夢想成真,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的誕生使得機器人產業大踏步向前發展,把人類從繁重的勞作中逐漸解放出來。如今,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正在以每年十幾萬臺的速度遞增。
事實上,通常所說的工業機器人并不是仿人形的機器人,而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它最早的應用主要是在危險和精度要求較高的工業現場,如汽車生產線的噴漆、焊接等環節。
而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一般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在成倍增長。作為第一個進入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外資品牌,ABB經過近20年的發展后,除了傳統的汽車工業,每年都在開拓新的應用領域。例如在3C行業,ABB機器人針對ipad等高端產品的金屬外殼進行激光焊接和拋光;在雷柏科技深圳廠區的生產線上,ABB最小的機器人IRB120,用于組裝USB插頭、接插件、鼠標墊片等工序。
作為現代工業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和手段,機器人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吳桐看來,從工業機器人密度(制造業中每萬名生產工人占有的機器人數量)來說,我國的機器人市場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在絕對數量上,中國的機器人數量僅為日本的18%、德國的35%;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產業,每萬名工人中機器人數量只有90臺,而日本有1600多臺,美國有800多臺。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正處在機器人產業井噴式發展的前夜。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最有潛力的新型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中國制造”必然之選
根據近期中國人口普查結果,2000-2010年,中國10-14歲以下人口數量減少約5%,照此速度,到2015年左右,制造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缺工高潮。即使缺工潮不那么快來臨,但攀升的人力成本壓力之下,中國制造業利潤也在不斷攤薄,因此機器人技術開發和實現人工替代將是大勢所趨。
因此,在勞動力成本上升,技術要求提高、機器人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在“中國制造”中擔綱主角。今年早些時候,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表示將在未來3年引進100萬臺機器人替代人工,這無疑是產業最前沿的聲音。
此前出臺的《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裝備,發展和培育一批高技術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核心企業。在政策扶持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擁有量只有約3500臺,而到2010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已達到5.23萬臺,同一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度供應量排在全球第三,銷售量1.5萬臺,同比增長171%。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市場對機器人產業意義重大。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盟)的研究,到2014年,全球每年新安裝工業機器人將達到16.67萬臺,屆時我國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將超過日本,達到近3.2萬臺,將占到世界總量的20%。
而工業機器人在許多生產領域的實踐也證明,其在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及經濟效益,改善工人勞動條件等方面,確實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