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剛剛進入主汛期,便遭遇了暴雨洪澇災害的襲擊,北京、天津、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等多省市遭遇洪災,北京更是遭遇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截止記者發稿,災害已造成77人死亡,數萬群眾被轉移,生命和財產損失嚴重,充分暴露出我國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防御防災能力仍然處于較為薄弱的現狀。
目前,防洪抗災工作已引發了全國人民和政府的關注及深刻反思。各省市紛紛組織召開防汛抗災緊急會議,將防汛工作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相關部門落實責任,將各項防御措施落實到位,確保安全度汛。
今年主汛期各地降水偏多防汛形勢嚴峻
在6月底至7月初,我國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8省市就遭受了暴雨洪澇災害。據來自國家防總的信息顯示,今年汛期全國多雨區范圍較去年明顯偏大,區域性強降水過程較常年偏多,洪澇災害可能重于去年,不排除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
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強降雨持續近16小時。相關數據顯示,本次降雨總量之多歷史罕見。城市內澇嚴重,多日的降雨導致很多地方土壤含水量處于飽和狀態,很可能造成山洪、泥石流的發生。并且如果降水落在山區,或者落在已經出現過大量降水的區域,更容易形成雨水匯流,從而引發地質災害。
除各省緊急部署外,長江、珠江、淮海等流域同樣面臨防洪壓力,“今年長江流域汛情來得早,來得猛,防汛形勢嚴峻,”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吳道喜說。在淮海流域,今年夏季黃淮東北部降水偏多二至五成,國家防辦副主任提出淮海流域也要提高警惕做好時刻進行防洪救災的各項準備。今年嚴峻的防汛形式,讓我們對洪澇災害來臨時各環節的應對能力,各項防御措施是否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提出了重大考驗。
多項政策推動建設山洪防御體系
受特殊的氣候、地理環境以及極端災害性天氣等共同影響,再加上我國山丘面積大,群眾居住分散,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落后等原因,易遭到山洪災害襲擊,我國山洪災害已成為中國自然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災種。山洪災害形成具備比較明顯的特征,來勢兇猛,瞬間成災。其次就是局地性強、破壞性強,暴雨無規律可循,往往難以預測,最后就是應急隊伍難以施救,特別是在一些山村,小村落一旦出現災情,根本就沒有時間和機會搶險救援。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山洪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超過1000人,年均經濟損失在400億元以上。近年我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大力推動國家山洪災害防御的建設。在2006年水利部啟動了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為了加快實施,2010年11月由水利部牽頭聯合多部門啟動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初步建成覆蓋全國1836個縣級山洪災害防治區的非工程措施體系,全面提高山洪災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地減輕人員傷亡。同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正式公布,這是新世紀以來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必須加強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結合,全面完成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擔重任被譽為“生命保護傘”
在山洪災害防治中,避免山洪災害有兩種辦法:一是治,采用修水庫,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二是防,在災害即將發生前及時撤離人員,減少山洪災害帶來的損失,也就是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水庫和堤防仍然是防汛的關鍵,目前我國已建成江河堤防近30萬公里,水庫8.78萬座、總庫容7162億立方米,重點蓄滯洪區94處,防汛能力大大提升。然而防災先于救災,對于山洪災害我們的應對措施不僅僅要有“大手筆”,更要有“細致活”。
在山洪來臨之前,通過分布在各水庫、渠道、流域等各個站點的雨水情監測站實時監測水位,雨量等數據信息,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平臺隨時掌握各個鄉鎮的降雨情況,當監控到暴雨預警,預警平臺可以及時將預警短信發送到各防汛責任人,起到警醒和指導作用,縮短動員時間,同時預警信息也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廣播等方式通知災區老百姓及時撤離,大大減少損失,目前我國已建成的山洪預警體系已經在各省防汛防災中發揮作用,據國家防總獲悉,去年2011年全國因山洪災害死亡413人、失蹤121人,與1990年以來均值相比偏少近8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已經成為山洪災害防御的尖兵耳目,被廣大防汛基層干部群眾譽為“生命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