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湖北省11月11日宣布出爐的《生態環境規劃》,勾勒出武漢城市圈未來12年的大生態改造路徑,在環境保護與建設上擬定了9大重點工程,共計459個項目。這些項目的規劃總投資達到5128.5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11月18日報道 11月13日,武漢東湖邊的傍晚,碎陽微粼。
眼前的一泓湖水,或將澤潤整座都市。一個即將開工的“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欲將東湖在內的11個湖泊連通起來,并實現江湖相濟,將東湖水系建成全國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態濕地群。
這個武漢市政府估算投資為86億元的治水工程,只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綜改區生態環境規劃》(下稱《生態環境規劃》)中的一個重點項目。湖北省11月11日宣布出爐的《生態環境規劃》,勾勒出武漢城市圈未來12年的大生態改造路徑,在環境保護與建設上擬定了9大重點工程,共計459個項目。這些項目的規劃總投資達到5128.5億元。
遠處的那些高爐和煙囪,不久也將感受到新的污染物控制指標帶來的排放壓力。《生態環境規劃》要求,增加氨氮、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三項開放性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全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要達到310天以上。
圈域大生態格局
湖北省環保局宣教中心副主任周道澤告訴記者,剛剛完成的《生態環境規劃》將從構筑生態安全網絡、生態功能區劃、生態保護分級控制以及構筑水環境安全格局等方面,筑造武漢城市圈域大生態格局。
在構建生態安全網絡上,《生態環境規劃》提出,城市圈將以山脈、水系為骨干,構建“一軸、兩翼、九區、十八脈、三十六湖庫”的區域生態網絡框架,形成一個區域網絡化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而對于被列為城市人居保障生態功能區的武漢,《生態環境規劃》對產業發展同時提出了發展方向和控制管理上的要求。
一方面,武漢將重點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大型產業,如汽車、先進裝備制造業、光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并強化金融、商貿、物流、科教、旅游等第三產業。
而另一方面,規劃要求限制發展層次低、占地多、外向度不高的資源開發型產業,禁止發展沒有產業集群優勢和橫向產業聯系的、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化工業,并要求加快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或生產線。
“現實情況并不容樂觀。”湖北省環保局副局長周歆昕指出,武漢城市圈總體環境形勢嚴峻,產業結構偏重。按照武漢城市圈目前的經濟結構和人均排污量預測,2012年化學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52.3和61.2萬噸,但規劃排放量分別為32.06和34.38萬噸,需削減38.7%和43.8%,城市圈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此外,《生態環境規劃》所囊括的9大重點工程,分別為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水系、清潔能源、生態恢復與環境整治、生態家園、以及生態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在這些工程的459個項目中,備受企業關注的循環經濟工程亦赫然在列。目前,武漢的東西湖區、青山區已被批準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而橫跨三個市級行政區的“武鄂黃大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正在高層的醞釀之中。武漢市發改委的一位人士表示,為推進城市圈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發改委擬設立50億的循環產業基金。
在其進一步的項目清單上,循環經濟類工程共22項,總投資估算為167.8億元。
排污權交易機制正抓緊建立
建立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制度、反映資源環境價格的市場機制、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綠色采購制度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等八大機制,是武漢兩型社會《生態環境規劃》的另一著力點。
比如,在節能減排方面,未來將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的資源初始產權配置機制和二級市場交易體系,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此外,武漢城市圈還將探索建立主要污染排放總量初始權有償分配、排放權交易等制度,建立圈域內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市場,創新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模式,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原則,探索多類型生態補償機制。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文建東對記者表示,在排污權交易市場充分發達時,全國會形成一個或少數幾個交易中心,武漢應該抓住機會建設全國的排污權交易中心,將全國各區域各個品種的排污權納入到交易中心的業務中。
“目前正是群雄并起之時,將來,也許長江流域的廢水排放權交易會在天津進行,而環渤海的廢水排放權會在武漢交易。”
記者從湖北省發改委環資處獲悉,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目前已經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權交易平臺的軟硬件建設,一旦《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辦法》生效,即可開展全省范圍內的排污權交易。 記者 聶春林 實習記者 周呈思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