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核電站重啟,反核之聲愈演愈烈。世界各國重新展開核能利用大談論。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而《核電中長期規劃》卻未能拖布出臺,這為我國核電重啟蒙上了一絲陰影,業界對核此十分關注。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我國“十二五”期間應當減少核電項目上馬。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未建立完備可靠的核能突發事故預防體系,對核污染處理技術和經驗不足。而核泄露對經濟、社會、環境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難以衡量,我國在這方面還未做好萬全準備。核電項目的審批不應單純考量核能“發電穩定、收益高”等優勢,而置惡劣影響于不顧。
第二,我國鈾資源儲量嚴重不足(約170萬噸),已掌握天然鈾資源不足世界總量的3%。2011年我國鈾資源進口量約15000噸,自產量僅為1000噸左右,對外鈾資源依賴程度遠超90%。而一旦在建的3000多萬千瓦時核電站投產,鈾資源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局勢。我國鈾資源必然長期受他國所牽制,這會嚴重影響我國能源安全體系的建設。
第三,我國能源結構面臨重大調整,核電所發揮作用將越來越小。據統計,“十二五”末,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所占總比重有望挑戰30%,而煤電仍維穩在65%到70%之間,天然氣會占據5%的能源消耗比例,生物質發電、地熱和海洋能發電、分布式發電等多種新能源方式將喜迎發展良機。核電所起作用有望被取代。
第四,2011全社會用電量47217億千瓦時,而2012年全社會總用電量增長率將大幅降低,有望跌至7%。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低潮,各產業復蘇受限,電力需求萎縮,以全社會年用電量8%的增長速度估量,201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約63600億千萬時,而水電、風電、太陽能、火電的總發電量有望突破61600億千萬時,加上天然氣5%的貢獻,不需核能發電即可基本滿足電力需求,大規模興建核電站的必要性有待考究。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指出,核電項目的重啟應當慎之又慎。從理論上分析,“十二五”末我國風、煤、水、天然氣、太陽能能夠滿足電力需求,國家只需做好相關配套工作,促進各發電方式穩定發電即可。其中,國家應重點加強智能電網的鋪設和區域調電的能力,徹底解決電力缺口和電力過剩并存的狀況,實現能源電力區域間的高效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