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中國國家能源局、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美國貿易發展署主辦的中美智能電網對話會在深圳舉行。召開此次會議是為落實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雙方簽訂的《中國國家能源局和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諒解備忘錄》,會上,國家能源局首次對中國智能電網的定義給出了明確答復。
“我們對智能電網的理解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設備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儲能技術,以實現電力在發、輸、配、用、儲過程中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決策、互動化交易,優化資源配置,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電力需求,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可靠和經濟,滿足環保約束,適應電力市場化發展需要?!眹夷茉淳蛛娏λ揪C合處處長趙一農在會上明確表示。
趙一農指出,智能電網應具備以下五個特征:開放,即提供電源及用戶接入的智能化管理,既適應大電源接入,也適應分布式電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實現“即插即用”,無擾接入、有序退出;安全,即更好地對人為或自然發生的擾動作出辨識與反應,在自然災害、外力破壞和計算機攻擊等不同情況下保證人身、設備、電網的安全;高效,采用先進的實時監測、在線控制技術和需求側引導,實現電網的優化運行、電力設施檢修智能化管理和削峰填谷,增強電網輸送能力,延長設備使用年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潔,即支持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清潔能源;自愈,即通過對電網的實時監測、在線分析預測及自動控制,及時發現故障隱患,快速診斷、隔離、消除故障,自我恢復,避免發生大面積停電,提高電網運行的可靠性。
此前,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提出的智能電網定義強調電網可靠性,要求降低損耗,減少投資;美國智能電網產業聯盟提出的定義意在強調多樣化能源的接入。就國內而言,我國國家電網公司配合特高壓提出堅強智能電網,涵蓋發電、調度、輸變電、配電和用戶各個環節。
“國家能源局提出的定義與此前提過的幾種定義都不盡相同。近期來看,中國智能電網將最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適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要求。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微電網、微型家庭發電、電動汽車、新型儲能設備等;二是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電網中,推動電網產業升級。”國家電力規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云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