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約型社會既要節流,也要開源。在能源緊缺的今天,可再生生物質能源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攻關的重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中心副主任李十中教授介紹說,我國生物質能源在技術和產業化上都有長足的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在廣西已經初具雛形,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李十中教授在廣西調研時發現,廣西地處熱帶、亞熱帶,盛產木薯。木薯生物學產量大、淀粉含量高、耐貧瘠,是最理想的能源植物之一。它是生產生物乙醇的首選原料,而乙醇既能作為運輸燃料替代汽油,又可以生產冰醋酸、乙烯及其下游產品。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乙醇產量的1/3以木薯為原料,2004年廣西乙醇產量為30萬噸,其中木薯乙醇廠22家,總產量達到10萬噸。由于木薯生產乙醇經濟效益較好,每噸在700 800元之間,2005年廣西又將2座原以廢糖蜜為原料的5千噸/年規模小乙醇廠擴建為5萬噸/年規模,并使用廢糖蜜和木薯兩種原料,還新投產了1個年產10萬噸的木薯乙醇廠,并副產2萬噸淀粉、2萬噸二氧化碳、1萬噸冰醋酸、1萬噸飼料和3萬噸肥料。預計2005年,廣西的乙醇產量將超過50萬噸。
李十中教授介紹說,目前科技工作者在木薯乙醇生產中已經開發出諸如連續發酵、差壓精餾等可與玉米乙醇生產相媲美的技術。在一直困擾乙醇生產的廢水處理方面,廣西也已經開發出處理不同原料的廢水治理技術,既保證了環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種植木薯不僅無需灌溉,還可以間作,套種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已有數據表明,農民種植木薯的凈收入可以達到每畝700 800元。在適合木薯生長的貧困地區形成種植產業,不僅能夠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還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一個突破口。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