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
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陳磊)在今天揭曉的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名單中,一等獎再次空缺,二等獎41項。據記者統計,該獎項自2000年以來13年中,一等獎已經9次出現空缺。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陳志敏說,國家自然科學獎推薦項目水平普遍提高,今年獲獎數量有所增加,自然科學獎較2011年增加5項,增幅13 . 9 %。
生命科學、物理天文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成果。如“水稻復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項目以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農業生產領域的迫切需求,開展了水稻耐鹽、產量等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研究,為作物分子育種研究奠定了基礎;“低維納米功能材料與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學研究”針對碳、氮化硼納米結構與功能納米線等低維納米材料體系中這些根本性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研究,形成了功能納米結構力—電—熱耦合的物理力學理論體系和基礎,在碳納米材料和系統的能量耗散和層間作用、碳納米管力學行為的微結構效應、準一維納米結構的力電熱耦合特性與納致動原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成果和重要科學發現。
三大獎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7歲
中國科技網 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陳磊)今天,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7歲,35 歲以下的約占10.8% , 36—55 歲的約占75.5%,56 歲以上的約占13.6%,完成人梯次和年齡結構更加優化。
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今年項目完成人年齡結構更加合理,其中 45 歲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比例達到44.2%,歸國人員占37%。自然科學獎第一完成人中,海外歸國人員比例達到56.1%。中青年人才和海外歸國人員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
生態恢復和健康醫藥獲獎項目增多
中國科技網 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陳磊)在今天揭曉的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目錄上,記者發現,環境領域生態恢復項目獲獎比例有所提高,涉及健康的醫藥領域項目也有所增加。
在科技進步獎環保領域授獎的4個項目中,涉及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的有 3 項,如“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范”,“桔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新技術”,“超低甲醛釋放農林剩余物人造板制造關鍵技術與應用”。這些項目成果顯示我國環保領域生態保護水平有了長足進步。
此外,涉及健康的醫藥領域獲獎項目如“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新技術及其應用”、“前列腺癌診療體系的創新及其關鍵技術的應用”等解決了一系列醫學難題。
科技進步獎企業參與完成項目占6成
中國科技網 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陳磊)在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占66%,表明企業對科技創新更加重視,產學研用的聯系與互動不斷加強。今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
“復雜難處理鎳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水平井鉆完井多段壓裂增產關鍵技術及規模化工業應用”、“重型高速柴油發動機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項目都是由企業牽頭完成。此外,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中核集團先進核能技術創新工程”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西部邊遠省份推薦項目特色明顯
中國科技網 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陳磊)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中,西部和邊遠省份推薦項目特色更加明顯,授予一等獎以上的高等級通用項目共 17 項,其中西部和邊遠省份4項,占23.5%,較往年明顯增加。
此外,港澳地區參與熱情持續高漲。由港澳地區的單位獨立、牽頭或參與完成的項目有14項,占5.3%。獲獎項目包括“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腫瘤血管生成機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療中的應用”、“抗關節炎中藥制劑質量控制與藥效評價方法的創新及產品研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