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注入了科技“基因”的廣東省,從拼體力、拼汗水向拼科技、拼智慧轉變。廣東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全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呈現“抵御風險能力增強,支撐產業轉型加快,創新體系趨向完善”的良好態勢。
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率先吹響了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沖鋒號角,而各個高新區更以每平方公里產出的GDP是廣東省平均水平的71倍、人均創造GDP是廣東省6倍多的優勢,成功為創新驅動加碼。
目前,廣東省已經形成了以廣州、深圳高新區為核心,以中山、珠海、惠州、佛山、東莞等高新區為重點,以東西兩翼和山區的高新區為支撐的布局,產業特色日益明顯。以各個高新區為依托,珠三角再掀創新熱潮。
■走進廣州
廣州高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
20年來,廣州高新區在國家和廣東省、廣州市科技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聚集高端要素,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雙提升”,各項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園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構建了山、水、城、田、林、人和諧共融的健康生態體系。
近年來,廣州高新區按照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戰略部署,以世界一流科技園為標桿,加快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構建了完善的開放型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2005年以來,廣州高新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多項創新指標位居全國高新區前列,成為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2005-2011年,廣州高新區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從12.99億元增長到176.91億元,增長超過12倍;研發經費投入從5億元增長到134.64億元,增長近26倍;專利授權量從每年不到100個增長到3661個,增長近36倍;承擔國家、廣東省、廣州市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數量增長超過10倍。
廣州高新區大力優化創新政策環境,研究出臺了包括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科學技術獎勵暫行規定等在內的“1+10”創新政策體系,為創新型企業提供從種子期到成熟期的全過程多樣化持續性解決方案。近5年,廣州高新區財政安排用于科技發展的專項資金達14.5億元,形成了財政收入優先保障創新活動需求的良好機制;設立了1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聚集風險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設立了5000萬元的種子資金和3億元的科技擔保資金;已建成廣東軟件科學園、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廣州科學城科技創新基地、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和高塘軟件園區等10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構建了“政府—企業—學研機構”三方協同創新的“三螺旋”機制,設立了廣州高新區中山大學生物工業研究院、廣州高新區中科院生命健康研究院企業育成中心等一批先進創新組織;率先建成了華南地區首家創新驛站區域站點,形成了跨國公司技術溢出、內外源經濟共同繁榮的良好機制。
廣州高新區堅持人才強區發展路徑,以建設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為契機,制定出臺了包括人才基地建設方案、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領軍人才計劃、骨干人才計劃、技能人才計劃等在內的“2+7”的人才政策。
據了解,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廣州高新區著力推動六大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已建成了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信息產業基地、環保新材料產業基地,集聚了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11個,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金屬冶煉、生物、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六大支柱產業集群。
近年來,廣州高新區一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推動傳統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鼓勵現有企業在不新增土地的前提下向高端化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鏈招商的方式,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如引進LG液晶顯示模組項目,積極推動LG液晶面板項目,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上20多家配套企業,打造華南地區最大的液晶顯示產業集群。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推進綜合研發孵化區、商務區、總部經濟區、金融創新服務區、創意產業園、服務外包示范園區、會展物流園區、商品檢測認證示范園區“八位一體”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獲得批準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工業設計)示范基地、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和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廣州示范區。成功引進了箭牌、安利等一批知名企業的中國和華南區總部。
廣州高新區著力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廣州高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計劃,重點圍繞生物醫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平板顯示、衛星導航、個體化醫療、醫療器械、高性能碳素纖維、半導體照明、新一代移動通信、文化創意等產業,選出一批重大項目抓好落實。對發展基礎較好的項目,爭取納入國家或省市重點培育計劃以獲得上級更大的支持;對剛剛起步的項目,加強服務,促其成長;對有投資意向的項目,進行重點攻關,加強招商引資,促其落戶,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培育出若干個千億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廣州高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構建了山、水、城、田、林、人和諧共融的健康生態體系。實施“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園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污水收集、處理和達標排放率均達到100%,2011年獲得廣州市治水工作和綠道網建設工作“金牌”。園區核心組團廣州科學城被定位為廣州東部山水新城核心區,服務并輻射帶動整個廣州東部地區,廣州科學城“科城錦繡”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依托園區的良好生態優勢,廣州高新區成功創建了“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華南地區首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走進深圳
深圳:建設國際創新中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表示,深圳雖然實現了全市的城市化,沒有了農村,但原特區外的寶安區、龍崗區以及光明、坪山、龍華、大鵬等新區在市容環境、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深圳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創造性地提出以城市發展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以高水平的城市發展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城市生活。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提出,要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西、中、東三條發展軸和南、北兩條發展帶為基本骨架的“三軸兩帶多中心”軸帶組團結構。其中,明確提出構建“雙中心、八組團”,即福田—羅湖中心和前海中心,龍華、坪山、光明等5個城市副中心,航空城、松崗等8個城市組團中心。經過近幾年的科學規劃、優化布局和精心建設,目前前海開發建設初具雛形,光明、龍華、坪山、大運城、航空城和大鵬半島等戰略性功能區成為引領城市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形成“雙中心、八組團”的城市空間發展新格局,城市二元形態基本消除,基礎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區一體化、均衡化水平和城市品質大幅提升。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是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二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是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四是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五是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走進東莞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力推“中國水谷”崛起
近日,位于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中國—以色列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正式獲批成為科技部與廣東省政府共建的國家水處理技術國際創新園。該產業園整體規劃面積380畝,將分兩期分別主要引進水處理技術應用企業和高端IT、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努力打造“中國水谷”。
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是由以色列工貿部授權許可,中國科技部與廣東省科技廳大力支持,東莞市政府全力推動的中以合作項目,于2012年5月在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奠基。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蔣亞軍早先曾透露,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項目將充分利用以色列方面的先進技術,對接國內廣闊的應用和消費市場,促進相關高科技企業落戶松山湖并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科技部要求,廣東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運行機制,通過國家水處理技術國際創新園的建設與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充分調動民間資本與國際資本,結合國內外先進的水處理環保技術和廣東省的產業化能力,打造一流的水處理產業園區。
該產業園整體規劃面積380畝,一期主要引進水處理技術應用企業,二期主要引進高端IT產業、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電動汽車、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目標是建設成為中以合作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高科技創新孵化中心、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優質資本匯集中心,努力打造“中國水谷”。
據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介紹,此次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獲部省共建,為未來加快發展贏得更好的機遇。接下來,該產業園將采用官助民辦、三資融合、創新要素集聚、以項目帶合作的創新體制,建立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運營模式,整合地產資本、科技資本和金融資本,建立一系列創新機制與運營模式。通過多措并舉,努力將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打造成為一流的國家環保與水處理創新產業園,成為國內科技創新和國際科技合作的成功典范。
■走進珠海
珠海高新區:創建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
對于未來20年的發展思路,珠海高新區黨委書記郭毅表示,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推進創新發展戰略提升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拓展發展空間為保障,強化珠海高新區作為“珠海形象主門戶、高新產業主戰場、科技教育主陣地、文化展示主平臺”的功能定位,充分尊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追求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當前園區最重要任務就是,引領轉型升級,率先建成小康社會,切實當好“藍色珠海、科學崛起”主力軍。為實現上述目標,珠海高新區正在謀劃“三步走”的發展目標。
用3-5年左右時間引領轉型升級、率先建成小康社會。郭毅強調,珠海高新區必須堅持產業發展能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對照創建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標準,發揮現有產業優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扶持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推動自主創新和產業競爭力“雙提升”。
對此,珠海高新區有著明確的量化目標:力爭到2015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7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2200億元,創新創業創意載體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自主創新水平、產業化和規模經濟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到2017年,園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建成小康社會。接下來用10年左右時間建造一座智慧型濱海新城。郭毅坦言,珠海高新區過去20年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推進新城建設上相對較慢。今后的10年如何推進智慧型濱海新城建設是他們必須破解并取得重大進展的重要課題。
據了解,珠海高新區將堅持圍繞產業建新城的理念,科學規劃、從容建設,努力建成高新技術企業扎堆、創新資源集中、高素質人才集聚的珠海北部濱海智慧新城,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森林綠化率大幅提高,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打造產城一體化的新典范。
當前,珠海正在大力實施“藍色珠海、科學崛起”戰略,全力建設美麗珠海、共創美好生活。郭毅表示,珠海高新區將堅持環境宜居能與歐美先進國家相媲美的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珠海形象主門戶,重點發展幸福導向型智慧產業,優化幸福村居建設,在不遠的將來,經濟總量和質量大幅提升,生態環境更加美麗,社保體系更加完善,創新創業高度活躍,綜合發展水平、發展質量、發展速度全面提升,經濟總體實力、區域創造能力、居民幸福指數全面提升,成為既有實力又有活力更有魅力的珠江口西岸宜居灣區以及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據介紹,目前珠海高新區正全力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尤其是積極推動健帆生物、全志科技等優勢企業申報上市,扶持興業太陽能、羅西尼表業等潛力企業增資擴產,加快前環總部基地、金山總部、多玩總部等重點項目施工進度,力促微軟創新中心、中國電子信息安全產業基地等簽約項目動工。實施“金種子”計劃,設立2億元專項資金,力爭5年引進20個創新創業團隊。加強創新資源鏈接,引進一批跨國研發機構,推進中山大學科技園等項目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郭毅表示,將盡快完善唐家灣地區總體規劃,拓展新城發展空間。啟動“大學小鎮”項目建設,使大學與古村落文化互融、創新互動、成果共享。推進港灣大道景觀改造、沿海防護林景觀提升、山體復綠美化、社區綠道網建設、淇澳島保護開發、情侶北路北段續建等六大工程,打造珠海“森林之門”。完善前環總部基地、科技創新海岸等園區基礎配套,推進香格里拉項目、紅星美凱龍大型商貿中心、淇澳島游艇休閑中心等生活配套項目,金港高速、金唐西路等主要交通項目建設,提升城市功能,打造濱海智慧新城。
■走進肇慶
肇慶: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批準,肇慶市已被正式批準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試點時間從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據介紹,肇慶市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的主要內容包括:探索提高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和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升級發展新模式,建立與肇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知識產權工作新體系,構建有利于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工作新機制,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創新環境、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引進、培育一批適應新時期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服務隊伍和服務機構,切實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肇慶市知識產權的擁有量,促進技術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增強核心競爭力,以爭創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為契機,把肇慶市逐步建設成為“宣傳有重點、創造有核心、管理有辦法、保護有效果、運用有載體、服務有體系”的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試點城市6個試點主題的分類,肇慶市選取了“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提高”作為試點主題,在有效提高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方面開展特色探索,強化產學研結合,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發展。具體探索思路是:依靠廣東華南智慧城發展有限公司和肇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肇慶高新區科技企業加速器,通過信息整合、產學研結合等方式,集聚人才、集聚智慧、集聚成果,探索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運作、成果交易方式,助推智慧型企業轉型和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發展。一是以廣東華南智慧城發展有限公司“國家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國家科技成果產業基地”為依托,開展知識產權市場化、智慧成果交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內容或方式的探索,促進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發展。二是以肇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為依托,整合信息資源,為孵化企業提供深層次專業化服務,擴大發展空間,幫助入孵企業迅速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三是組建“華南知識產權服務中心”,與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合作,建立肇慶知識產權代理分支機構,推進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展。
肇慶市將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省的決定》和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發展目標,以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為契機,以“肇慶高新區引領新型工業化,肇慶新區引領新型城市化”為切入點,以提高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為重要特色,有效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抓好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的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肇慶市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走進中山
中山火炬高新區:十大科學發展工程引領轉型升級
中山火炬高新區由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共同創辦,1991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高新區,從“蹣跚學步”到“初長成人”,一路走來已有20多個年頭,經歷了兩次創業。2012年,中山火炬高新區正式進入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隊伍行列,吹響了“三次創業”的集結號。作為中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中山火炬高新區正以“十大科學發展工程”為引領,推進轉型升級走向深入。
中山火炬高新區在經濟轉型工作方面注重壯大科學發展的規模,著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健康科技、新型高端電子信息和新能源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做強包裝印刷和汽車配件等傳統優勢產業;注重優化科學發展的結構,加快發展金融、會展商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業,房地產、文化休閑等生活性服務業及創意創新等知識經濟產業;注重提升科學發展的質量,引進培育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高端產業;注重增強科學發展的動力,強化科技創新集群、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載體、科技創新隊伍、科技創新服務、科技創新金融等建設。
2012年1-9月,中山火炬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同比增加16.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87.28億元,同比增加18.4%;固定資產投資91.55億元,同比增加18.21%;國地兩稅收入41.68億元,同比增加8.2%;一般預算收入18.16億元,同比增加21.55%。
中山火炬高新區按照國家對創新型科技園區的要求,著力完善產業的創新環境,帶動區域集群創新;著力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和建設國家、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著力完善高層次創新人才吸引、培養、使用、激勵、服務的政策體系,打造高層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著力加強科技創業服務、科技中介服務和科技金融服務;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把園區打造成為創新要素富集的科技創新高地。
中山火炬高新區在社會轉型工作方面注重普惠科學發展的成果,著力完善創業、就業、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十大民生保障,堅持包容增長、共建共享理念;注重夯實科學發展的基礎,營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堅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注重構筑科學發展的支撐,以全民修身為契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推動文化自主、促進文化自強并切實做到以文化人,突出加強文化建設。
站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山火炬高新區不斷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科學發展新路徑。改革和完善政府職能,由“大政府”向“小政府”轉變,向著簡政、放權、服務的“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模式努力。
■走進惠州
惠州仲愷高新區:以創新文化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是高新區的靈魂,惠州仲愷高新區的成長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提倡創新精神、營造創新文化的過程。惠州仲愷高新區自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啟動以來,逐步走上了一條“文化帶動、人才推動、體制驅動、產業聯動”的自主創新之路,具體表現為:科技創新投入高位增長、創新產業集群態勢良好、科技創新體系特色明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惠州仲愷高新區作為以廖仲愷先生命名的國家高新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先進的創新文化大力提升創新能力,促進園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爭到2020年,惠州仲愷高新區各項指標步入創新型園區的行列,具體表現為: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體系;科研投入不斷增加;原始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增強;“4+1”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技術研發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環境更加優化。
惠州仲愷高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提升惠州仲愷高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弘揚創新文化,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創新;二是要加快體制改革,憑借優越的制度保障創新;三是要完善創新體系,依托寬廣的平臺激發創新;四是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集聚優秀的人才自主創新;五是要加強黨的建設,依靠先進的組織推動創新。
■走進佛山
佛山: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佛山是一座只會玩泥巴、做木工、做鞋、制衣,只會生產陶瓷、建材、家具、紡織服裝的傳統制造業城市,“一鎮千家廠,千廠同類”,村村點火、鎮鎮冒煙。但實際上,佛山市傳統的以專業鎮為特色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當陽光照耀這一片大地,已看不到林立的煙囪,一棟棟現代化的寫字樓拔地而起。
陶瓷、家具、家電等傳統產業仍然是佛山市重要的支柱產業,但傳統的產業已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蓬勃發展的創意經濟讓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上游的設計領域延伸,新興的電子商務則使服裝、家具等產業向下游的銷售領域拓展。
佛山市民營工業總產值2012年已超過1萬億元,美的、格蘭仕、志高、海天、新明珠、東鵬等許多誕生于草莽之間的民營企業已脫胎換骨,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依托本土制造業龍頭企業,佛山正崛起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總部基地。
從生產車間到辦公樓的變遷,意味著佛山的產業發展正逐步從產業鏈條的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佛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戰役早在2006年年底就已打響。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寧掉幾百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也要把環境搞好,以節能減排為突破口,掀起了一場“環保風暴”,關停陶瓷以及小熔鑄、小印染、小電廠等各類企業1000多家,轉移企業600多家。經歷轉型“陣痛”之后,在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下,佛山的民營企業家們也開始認真審視傳統的生產、經營以及管理模式,進行轉型升級的摸索與嘗試。新中源、東鵬、蒙娜麗莎、聯邦家私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走出佛山,全國布點。美的集團走出國門,在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投資建設生產基地,一舉成為產值超千億元的本土“跨國公司”。伊之密公司則抓住機遇,收購了一個美國百年品牌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快速打進國際市場。
在此過程中,佛山市光電、新材料、新醫藥、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從無到有,異軍突起。通過產業鏈培育與招商,佛山引入投資超過百億元的一汽大眾、彩虹、奇美等一批大型龍頭項目,逐步形成多條與傳統產業高度關聯的新興產業鏈。廣東省17個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中有5個落戶佛山。
過去幾年,佛山市確定了超前引領的金融發展思路,金融業態不斷豐富,推動一大批制造企業上市融資。一大批境內外金融機構、風投機構涌向這片產業熱土,金融產業風生水起。從傳統的陶瓷、家具、家電、不銹鋼,到新興的LED、物聯網、太陽能,佛山每一個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崛起,背后都有金融資本推手的影子。產業與金融的良性互動,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推手。至今佛山市已有37家企業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證券市場“佛山板塊”日趨壯大。
■走進江門
江門高新區:創新驅動僑鄉華麗轉身
2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彈指一揮間,然而,對于江門高新區來說,卻是從呱呱墜地到破繭蝶變的全部過程。總結歷史,人們習慣以時間為節點。回顧江門高新區20年的發展歷程,確也如此。從1992年到2000年,從2001年到2010年,從2011年至今,江門高新區先后經歷了探索階段、發展階段和轉型階段,并成功由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20年來,江門高新區的每一步前進,背后都有上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屆的殷切期望和關心支持,更浸透著江門高新區人櫛風沐雨、披荊斬棘、不懈奮斗的心血和汗水。激情燃燒的年代,江門高新區人用智慧與執著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昔日的荒蕪之地,如今已是生機勃勃的創業熱土和創新高地,一座現代科技新城的輪廓越來越明晰。人們有理由相信:待到山花爛漫時,風景這邊獨好。
2007年至2011年,江門高新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銷售產值、實現利稅、出口創匯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50.67%、47.27%、54.5%、38.93%、31.33%,增幅遠高于同期江門市平均水平。無論是在工業產值、開發強度,還是在單位面積產出、人均產值等方面,江門高新區均位居江門市前列。尤為難得的是,在2012年復雜的經濟形勢下,江門高新區成功實現了逆勢增長。2012年前10個月,園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6%,增幅居江門市前列;2012年前9個月,稅收同比增長22.6%,增幅居江門市第一位;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超時間進度,為較好完成2012年目標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后,是江門高新區人“拓荒牛”精神的又一次集體展現。
2001年,江門高新區企業數量不足30家。而目前,園區已開發的18平方公里土地上就匯聚了約500家企業,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企業28家,密度遠高于江門市其他工業園區。在已投產的近400家工業企業中,有亞什蘭、康寧、三菱重工、西鐵城、艾默生等5家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世界500強企業,也有得實計算機、量子高科、大冶摩托、建滔高科技、漢宇電器、金鈴洗衣機、邦民制藥等一大批慕名落戶或自主培育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并形成了LED、摩托車及零配件制造、生物醫藥、玻璃制品、家具等主要優勢產業集群,帶動周邊地區配套、服務企業超過400家,在江門市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大大促進了江門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也是推動江門高新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江門高新區的靈魂。近年來,江門高新區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建設,增強科技服務能力,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園區已建成企業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共56家,公共服務平臺6個,其中包括迄今為止華南地區惟一一家國家半導體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標志著江門高新區正式進入“科技創新時代”。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也呈現快速遞增趨勢,2008年只有屈指可數的10家,目前劇增到82家。與此同時,園區擁有10多家海內外上市企業和14家明確表示有意進入“新三板”掛牌的科技型企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江門高新區已成為江門五邑地區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程度最高、綜合效益最好的區域和當仁不讓的科技創新核心載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的論述,在深圳經濟界引起強烈反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全體干部員工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努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設定的主要目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努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區、開放創新的引領區、創新創業的集聚區、戰略新興產業的先導區,把深圳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