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985工程”開始實施。截至目前,有關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提升,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得到了有力推動。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在介紹“985工程”建設投入情況時表示,工程一期主要用于硬件建設,二期主要用于軟件即科研平臺建設,三期則主要用于學科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經過前兩輪“985工程”建設,有關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
2008年以來,伴隨新一輪“985工程”的建設,教育部與有關地方政府積極開展了重點共建工作,為加快“985工程”的進程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就:教育部與32所直屬“985工程”高校均簽署了重點共建協議,首次實現簽約全覆蓋,同時,共建高校的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強化區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其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投入264.9億元,地方協議配套自己投入186.33億元。
共建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提升
應該說,地方對優質高等資源是非常渴望的。共建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化,高校可以為地方提供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撐,為地方創造新的發展平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這樣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在國際競爭中的軟實力。
在廣東,OLED產業是國家重點布局的下一代平板顯示產業,也是廣東“十二五”期間著力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為廣東OLED產業發展提供核心關鍵技術支持的正是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領銜的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緊密結合學科和產業發展的需要,瞄準國際前沿,在有機高分子界面材料和發光方面取得了3項國際原創性研究成果,并在全球首創了用全印刷法制備OLED全色發光顯示屏的新技術新工藝。
在上海,2011年,4所“985工程”高校與9所上海地方高校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在學科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師資培養、科研創新、學術交流與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合作。復旦大學在上海商學院的重點學科建設方面給予決策咨詢和資源支持,委派知名教授擔任上海商學院經濟學、管理學等共建學科的兼職學科帶頭人或學科顧問等;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電力學院在智能電網、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科研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層次合作;同濟大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圍繞中國大城市邁進老齡化社會、康復醫學專業人才出現嚴重短缺等重大前沿問題,合作共建康復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師范大學就服務教師教育,促進學科建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在福建,近年來,廈門大學加強頂層設計,努力推動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社會服務。廈大發揮人才培養優勢,服務海西“人才高地”建設;積極推動協同創新,服務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整合涉海學科力量,推動福建海洋經濟發展;開展決策咨詢服務,打造海西“高級智庫”;著力開展先行先試,促進對臺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共建讓高校發展方向更明確、優勢更顯著
“985工程”共建,來自地方財政方面的持續資金支持,來自政府層面的優厚政策支持等,都讓高校的發展更加腳踏實地。這些政策推動了相關高校轉變觀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投身現代化建設、融入區域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發展模式。
在遼寧,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均與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相伴相生。遼寧省在對大連理工大學的“985工程”重點共建中,通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遼寧老工業基地在科研、人才等方面優勢,積極影響大連理工大學提升力學、土木、水利、化工、機械等傳統學科優勢;同時引導學校適應省、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努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
在浙江,浙江大學在面向國家海洋戰略上力爭先行,在海洋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提早布局,在新一輪共建浙江大學“985工程”協議中,教育部與浙江省共同鼓勵和支持其重點建設涉海類學科。2012年12月24日,隨著打樁機在舟山群島新區土地上的堅實地開掘,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正式動工興建。
在重慶,2011年6月,重慶大學牽頭成立了重慶市大學聯盟,目前聯盟高校推進了本科生、研究生——學分互認、學生互換、課程互選、教師互聘、視頻互通等工作,提升了各高校教育教學水平;重慶大學與第三軍醫大學成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發揮兩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整合教學科研資源,開創了協同創新、聯盟發展的辦學新路,提升了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能力水平。
共建使高校加快向一流大學挺進
顯而易見,共建工作讓高校和地方政府實現了雙贏,從而又進一步推動了共建的發展:共建發揮了體制優勢,增強了學校辦學實力,成為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的有力推手。通過共建,各方資源充分調集,高校發展爭取到了地方政府的投入,促使學校可以擴大實質性深層次社會合作、構建穩固的產學研用合作聯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力度,為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積累了鮮活的經驗。
實施“985工程”以來,中南大學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6個學科(領域)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學躋身全球前100名。
南京大學在江蘇省建有政產學研合作平臺20個(新型研究機構16個,園區4個),組織了400多人的研發隊伍;服務企業2000多家,累計承擔省市及企業合作項目合同經費2.5億元;平臺申請發明專利107項,申請國際專利12項;平臺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及技術創新聯盟82個。
廈門大學2010年以來理工醫科新立項橫向課題2600多項,課題經費達8億多元;承擔福建省、市及各級部門機構和大中小企業的文科橫向科研項目572項,立項經費超過1億元。學校充分發揮對臺交流基礎好、在臺校友多的優勢,進一步拓寬交流渠道,創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內涵。
上海4所“985工程”高校復旦、交大等,增強了整體實力,與國際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差距不斷縮小,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突破意義、標志性價值的成果,特別是在生命科學、地面交通工具、新能源、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環境科學等新興領域形成了一批直接服務國家和地方需要的應用性成果,在體制機制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國際化辦學和學科布局方面成效更為顯著,從而帶動了上海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光明日報記者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