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作者: 王建高
關注地方兩會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青島市推動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了方向。近日,青島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就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行專項審議,代表們在會上踴躍建言獻策,制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資源互補、人才培養、創新多元等問題,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焦點。
“加快實施藍色引領,創新驅動戰略,為青島市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契機。”青島開發區管委主任孫恒勤代表認為,在此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好“藍色、高端、新興、生態”四個關鍵詞。“青島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和排頭兵,將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加快調整產業經濟結構,深化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國家級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工作,爭當西海岸創新開放的領頭羊和主力軍。”孫恒勤表示,青島開發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將放在提高海西灣修造船和海洋化工完整的產業鏈和研發能力,提升前灣港物流產業以及正在打造的新興高端汽車、商用飛機和游艇等產業,加快推進中德生態園、中日韓創新產業園等重點園區建設等方面。
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馬連湘代表認為,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和開展科技創新的前沿基地,在青島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大潮中理應大有作為。
馬連湘認為,目前,大量高端科研人才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很難向企業轉化。而創新驅動就是要圍繞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重點高校在獲取國家資金和政策扶持方面占據著與生俱來和不可比擬的優勢,地方高校作為區域內尤其是青島市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也應該獲得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傾斜支持。”馬連湘表示,要建立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重大事項協同聯動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地方高校特色名校申報、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技術創新、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問題,為高校建設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大型企業創新和中小企業創新在產業鏈上是否可以合作互補,實現共同創新、共同盈利?
“產業聯盟的方式能夠很好地組織起各方面資源,進行創新成果轉化,形成產業鏈的國際化競爭力。應當依托青島產業基礎雄厚、大企業突出的特點,建立產業聯盟,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梁海山代表的話剛一出口,就引起了張新起的關注。
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因為人才不足而失去創新動力,而擁有豐富人才資源的高校卻苦于科技成果無法轉化,這一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也在專題審議上“首當其沖”。
“政產學研相結合是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的必由之路。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必須探索出一條產業化的道路,實現由科學性公司向上市公司的轉變。而政府也應該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聯動機制,提前規劃。”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馬連湘代表說。他的建議得到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啟堯代表的贊同:“科技成果要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必須要走產業化道路。我們自主創新的海帶、對蝦、扇貝三項科技成果,正是因為轉化才帶動了這三個產業的發展。”
人才是創新的主體。“除了給人才提供住房、待遇等條件外,更應該注意讓人才能夠有發展平臺,給他們研究資金,提供好的項目,讓他們能夠在創新崗位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王啟堯代表說,連續三年來,國家青年基金青島沒有一個獲得者,這需要各方面好好反思。
而蔡旭東代表則結合自己的實際以及其他城市的先進經驗表示“如果能讓一個人才在青島扎根、開花,那么他周邊的其他資源也會被吸引過來,形成人才聚集效應,其發揮的作用將成倍數增長。”
青島市市長張新起認為,當前青島發展面臨兩個重大問題,一是全域統籌,促進均衡發展,這是青島發展現狀和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二是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增長動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特別是青島擁有得天獨厚的宜居環境,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打造精英薈萃、人才聚集的高地,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張新起表示,青島市科技創新要做的工作很多,要突出抓好以下幾點:一是搭建好平臺,支持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加快發展,既鼓勵大企業發揮好在創新中的龍頭作用,又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二是培育構建產業創新體系,使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創新資源相互融合,形成優勢互補、充滿活力的創新產業鏈。三是強化服務保障,完善培育、引進和留住人才的配套措施,為各類人才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同時,企業自身也要強化創新意識,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創新驅動不僅僅只是科技創新,應該拓展其外延,實現多元化。如今,青島市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千萬平米孵化器建設工程中,新開工170萬平方米、竣工120萬平方米。國家海洋技術交易服務與推廣中心、中船重工725所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軟件、橡膠新材料、海洋醫藥等20個市級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如火如荼。今年重點培育60家企業研發中心和50家企業技術中心,構建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1000項技術創新重點項目,推進70項關鍵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