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日
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是用較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分析制造業的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化情況,并按照國際標準,對制造業進行了分類比較研究,為制造業如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供依據
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約40%。轉變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重要內涵就是用較少的投入創造更多的產出,要素利用效率是衡量指標之一。我們以提高制造業增長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建立要素生產率指標體系,分析制造業的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化情況,并按照國際標準,對制造業進行分類比較研究,為制造業如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供依據。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隨著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人口紅利下降,經濟增速進入緩行期,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是用較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
制造業要素生產率變化
一是低技術制造業的要素生產率“兩高一低”。低技術制造業以紡織、服裝鞋帽、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人均固定資產占有率較低,中小企業多。與其他行業相比,低技術制造業的資產增加值率和產值增加值率最高,勞動增加值率最低。其中隨著勞動力工資水平和各種要素價格不斷上升,低技術制造業企業通過加強技術改造,用自動化設備等替代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尚不能彌補要素成本的增加。動態看,低技術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產值增加值率的增長低于工業平均水平,分別為13.5%和-1.64%;資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增加高于工業平均水平,分別為5.71%和12.67%。
二是高技術制造業的要素生產率“一高一低”。高技術行業以電子信息、醫藥等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為主,應具有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特點,但因我國的高技術產業主要處于低端加工制造,特別是電子信息產品以出口加工和貼牌生產為主,具有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型行業的特點。因此,高技術制造業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較高,但產值增加值率較低,不僅低于先進國家的高技術制造業,還低于國內低技術和中等技術制造業。動態來看,高技術制造業的要素生產率增長不快。
三是中低技術制造業“一高兩低”,亟待結構調整。中低技術制造業主要是鋼鐵、建材、石油化學等重化工業,是資金密集型和高能耗行業,以國內市場為主,人均固定資產占有率較高,規模效益比較明顯,雖然勞動增加值率較高,但資產增加值率和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較低。
四是中高技術制造業處于成長和轉型階段,要素生產率上升空間較大。中高技術制造業大都是裝備制造業,屬于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主要靠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國產化發展起來,處于中低端制造,面臨激烈國際競爭,其要素生產率并不高。近些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快速增長,各行業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加快,對裝備制造業的需求增加。裝備制造業產品檔次逐步提高,技術不斷升級,提高了要素生產率和競爭力。中高技術制造業的各項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都高于工業平均水平。
影響要素生產率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要素價格、政策環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要素生產率變化。
第一,改革開放是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動力。1979年以來,我國各種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變化趨勢是:勞動對GDP增長貢獻逐步下降;資本對GDP增長的貢獻有高有低;而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波動較大。其中,改革開放對綜合要素的影響較大。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綜合要素有一個較大的增長。后來逐步下降。2000年我國加入WTO后,綜合要素生產率有一個較長時期的增長。由此可見,改革開放是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第二,市場價格體現了要素供求關系,是促進要素生產率變化的重要因素。一是制造業的勞動工資增長較快,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增長較慢,從而促進企業加快用設備投資替代勞動。2003年至2009年,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指數為211.6,固定資產投資品價格指數為120.22,各行業通過增加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人均固定資產占有率均有較大幅度提高。二是投入品價格增長快于產出品的增長,2003年至2009年,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135.9,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19.54,由于產品升級和管理未跟上,導致產值增加值率下降。
第三,管理水平對要素生產率也有較大影響。從總體來看,人工和資源價格、環境保護成本等綜合成本快速上升,而因管理落后和產業升級滯后,盡管勞動生產率提高,但綜合要素生產率下降。
提高要素生產率助推產業升級
綜上所述,隨著要素成本的增加,我國的低成本制造優勢正在減弱;隨著外需增長放緩和國內經濟進入緩增期,產能過剩的問題顯現出來,資金利用效率下降。制造業不能再靠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展,要盡快轉變發展方式,從依靠資源消耗轉向提高要素生產率,從依靠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依靠外延擴張轉向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重塑競爭優勢。
一要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勞動力培訓,優化教育結構,培養大批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質的一線勞動者和管理者。
二要加強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品牌培育和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自主研發,提升產業鏈的價值,提高產值增加值率。
三要通過技術改造促進企業集約增長。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要從簡單擴大規模向節能減排和提高效率轉變,促進勞動生產率,推進節能減排,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四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政策體系,減少投資導向激勵,以有序競爭的市場機制倒逼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實現競爭優勢的升級。
與此同時,各行業應根據各自特點,突出轉型重點。低技術制造業要改變目前低端加工和貼牌生產的狀況。一方面,要培育自主品牌,加強技術改造、創新和管理,提高產品檔次和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高勞動力素質,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率。以重化工業為主的中低技術制造業亟待轉變依靠投資擴張的傳統路子,應加強技術改造、創新,提高產品檔次;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和加強管理等多種方式,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特別要注意提高資金和能源利用效率。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中高技術制造業要進一步改造升級,提高產品檔次和改進管理,進一步加快提高各種要素生產率,以滿足國內裝備技術升級的需要。高技術產業亟待改變目前靠出口加工和貼牌生產的模式,要依靠發展自主品牌和創新,提升產業價值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綜合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競爭力,使我國的高技術制造業真正“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