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勇
相比投資,啟動消費更加艱難。要想增加消費,就得增加家庭的真實收入,這無疑是個難題。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保增長”放在明年工作首位,同時也闡明了“保增長”的具體途徑:那就是要通過擴大內需的方式“保增長”,通過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保增長”。“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因而成為一套相互促進的政策組合,旨在打通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各個關節點。
那么,其中的關節點是什么?簡言之,就是相關政策如何有效引導經濟由外需型向內需型轉變。日本經濟的積弱不振告訴我們,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讓我們看看,經濟學理論能告訴我們什么。
政府增加投資時,應該避免擠出效應的高企。盡管中國不尋常的投資-GDP高占比令人擔憂,但在經濟急速下滑時期,政府主導的投資還是防止硬著陸的不可替代的抓手。世行估計,中國經濟明年將增長7.5%,其中逾半數來自公共支出。政府增加投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與經濟增長的其他引擎相比,投資具有易啟動、見效快的特點,且通常具有顯著的帶動效應(即投資乘數),因而成為凱恩斯主義一貫倚重的標志性政策。
然而,擠出效應是政府增加投資的主要顧慮。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會導致私人部門支出的減少,進而刺激政策效力將大打折扣。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支配資金的增加會在多大程度上導致私人可用資金的減少,二是政府投資增加會在多大程度上導致私人信貸成本的提高。
考慮一下政府通過發行國債籌集基建資金的情形。政府實行赤字財政意味著需要從市場上借錢,所發行的國債實際上要同企業債券和其他金融工具從市場爭奪資金,一些來自私人部門的借貸者就會因政府發債而被“擠出”金融市場。同時,國債供給增加后,其價格會下降,因而利率將被抬升,這會增加私人部門借錢的成本,一些謹慎的借貸者也會被迫放棄投資。極端情況下,政府增加開支會導致私人支出的同幅度下降,因而對經濟增長沒有幫助。在經濟緊縮期,市場上的閑置資金較多,利率通常也較低,擠出效應通常較小,但仍然不會為零。
如果政府投資不能帶動私人部門參與,刺激效果將很不理想。這可能已成為市場的現實擔憂。英國《金融時報》公布的首席財務官季度調查顯示,在中國受訪者中,僅有8%的人認為政府的財政刺激方案將會提振經濟,而有73%的受訪者表示,該方案不過提供了緩沖作用。
這告訴我們,政府增加開支的同時,需要努力降低其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首先,這要求在經濟緊縮期,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寬松的貨幣政策相配合。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降低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是因為市場上可供借貸的資金增多了,同時利率也會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比如,政府發行國債后,市場利率有上升壓力,央行為了保持目標利率穩定,會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國債,將利率維持在低水平,央行這樣做的結果是,增加了貨幣供應,也增加了私人部門的資金來源。因而,盡管現在不少人認為,貨幣政策很快可能因接近零利率而掉進流動性陷阱,但上述分析表明,此時的貨幣政策還是為財政政策提供了必要支持。
其次,要降低擠出效應,還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放開政府主導的投資領域的門檻,鼓勵私人部門參與其中。這樣才不會因為政府支出的增加而限制了私人部門的活動空間。另外,在利率進入下降通道時,開展利率市場化會更容易加快推行,而利率市場化也會增強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市場效率。
相比投資,啟動消費更加艱難。要想增加消費,就得增加家庭的真實收入,這無疑是個難題。
凱恩斯主義傾向于認為,消費多少取決于家庭當期收入的高低,也就是說,如果政府能一次性提高家庭收入,那么消費也就會出現跳躍性增加。如果是這樣的話,刺激消費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難。然而,消費其實相對穩定,難以刺激。經濟學家發現,與當期收入相比,持久性收入是決定消費的更重要因素。也就說,理性的家庭都有平滑其長期甚至一生中消費水平的傾向。這意味著,成功的刺激消費的政策,應該能夠提升城鄉居民的持久性收入。如果僅僅是一次性的收入增加,老百姓會想著分在各個時期消費,因而對當期的消費啟動幫助不大。
當前,建議發行消費券的議論越來越多。從現代消費理論來審視,發行消費券可能不是一個啟動消費的好辦法。最近,美國、中國臺灣地區等發行過消費券。
消費券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力,但這不是我們啟動消費的捷徑。啟動消費,需要政府出臺持久的利好,如實行結構性減稅,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積極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制定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
看起來,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沒有捷徑可走,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時間。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