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汽車公布,旗下子公司上海華普國潤與康迪車業簽訂框架協議,雙方同意成立合資公司,在內地從事投資、研發、生產、市場推廣及銷售電動汽車業務。根據框架協議條款,上海華普國潤及康迪車業各自分別擁有合資公司50%權益。合資公司注冊資本將為人民幣10億元,將由訂約雙方各自按50%出資。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將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則由康迪車業董事長胡曉明擔任。合資公司將不成為吉利汽車和康迪車業的附屬公司,其財務業績也將不會綜合并入兩家集團公司的財務報表。
此前,吉利汽車雖然陸續推出了搭載智能啟停系統的EC7-R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EC7、EC8,以及純電動車EK-1、EK-2等幾款新能源汽車,但截至當前,公司仍未打破新能源汽車零銷售的尷尬處境,其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更多停留在“只聽打雷聲卻不下雨”階段。
“吉利汽車已經從工信部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目錄,但是當前消費市場成熟度不夠,新能源汽車即使推到市場上,也難以真正市場化。”吉利集團公關總監楊學良表示。
這并非一家車企所面臨的情況,而是行業普遍現象。
與傳統汽車銷量千萬級別相比,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數字則顯得微不足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銷售數據顯示,2012年前9個月,國內交付的電動車僅為3009輛,并且幾乎所有的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均為公商務采購,極少有私人購買。這一尷尬現實與到2015年全國的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保有量達到50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實現還有最后“一公里”的路程,這最后一公里路程需要解決新能源汽車的高價格和安全問題。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家王秉剛認為,當前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化面臨的問題十分復雜,一方面需要有成熟的產品投放市場,這關乎電機、電控、電池等核心技術應用;另一方面,需要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相關政策的扶持。
不過,新能源汽車是發展方向,即使市場最終爆發的節點很難預料,但是提前布局則是行業領先公司必經的過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慢慢撬動。去年年底,上汽集團下屬上海乘用車汽車公司已經推出純電動車E50面向私人市場消費。“從去年12月28日補貼政策出臺至今,已銷售了約230輛新能源車,之后將陸續開始交車。”上海高瞻新能源汽車銷售公司首席財務官徐維翰透露。
他介紹,正式銷售的新能源車中大部分是上汽榮威E50純電動汽車,補貼后該車的銷售價格為12.8萬元,中央和本市財政補貼共為9.4萬元。按此勢頭,2013年上海市有望銷售2000輛新能源車。
吉利汽車也在公告中表示,過去10年,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讓電動汽車成為主流汽車市場的重要分支,董事會認可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