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托中國人民大學完成。報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鄒驥指出,中國目前的增長模式很難長期維持。
該報告突破性地將中國的經濟增長、碳排放與人類發展聯系起來。報告發現,在中國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碳強度反而是最小的;而那些收入和人類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往往保留著較高的碳排放模式。據此,報告認為人類的發展不一定要伴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上升。一個與推進人類發展目標相一致、持續性更強的低碳發展模式是可能實現的。雖然中國以及其他地區過去的經濟和社會進步是以包括對環境的危害為代價的,但是未來的發展可以遵循一條完全不同的軌跡。
該報告為中國這個在未來20年里將有大約4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國家提供了政策選擇。報告成果表明這一巨大的內部遷移涉及人數將超過美國總人口數量,并大大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報告認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需要在建筑和電器產品的能源效率上引入并執行嚴格的標準,并大大減少住宅領域的碳排放。中國還需要“大力發展公交系統,防止來自交通領域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大量增加”。該報告強調:“雖然發展起步較晚,但中國可以拋棄過時技術,實現跳躍發展,采取更清潔和環保的方式?!?/p>
報告同時指出,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前瞻性主要表現在對潛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收益的認可,而不僅僅專注于相關的成本。該報告在試圖為中國評估收益的同時,也以現實的角度,考慮到成本。那些解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政策,將為中國在未來避免高額經濟損失,增加巨大的附加收益。報告的作者們承認向低碳模式的轉型會產生如失業、物價上漲以及財政收入減少等臨時過渡成本,但他們同時也強調這一轉型帶來的長期性收益,包括新技術上競爭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上升、人類健康危害的減少以及對生態系統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