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氣候變暖不嚴重,也要發展低碳經濟,因為化石能源的耗盡是或早或遲的事情。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有機、生態、高效農業,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倡導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計劃加市場,是低碳中國可行的好模式,千萬不要舍近求遠、棄中求洋。
低碳經濟與前些年我們已經開始提倡的循環經濟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都是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中國應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我們應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面對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的現實,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水泥等傳統重化工業,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尤為重要。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不僅要“中國制造”,更應關注“中國創造”。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從產品的生態設計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和產品;向后端延伸,應該開發形成自己的品牌與銷售網絡,不斷提高產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后發國家,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意。包括金融、保險、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機會多的低碳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重視傳統工業發展的同時,加快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減輕中國GDP中的碳強度。
發展有機、生態、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是低碳經濟,而現代農業則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石油農業”。如何用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取而代之?一要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提高土壤保墑條件,提高土壤生產力。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特別是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量,這樣可以提供無公害的食品,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二是充分利用農副業剩余物。中國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約7億噸,其中一半可作為能源使用,折合1.5億噸標準煤;樹木枝椏和林業廢棄物可獲得量約9億噸,若1/3作為能源使用,可折合2億噸標準煤。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具體方法,包括飼料、肥料、菌類基料、工業原料和發電等,還可以熱解氣化成可燃氣體,充作燃料。三是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這既能解決農村的能源供應,改善農民衛生狀況和生活環境,又可以減少農作物和蔬菜生長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