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與徐小平聊天,感覺像在閱讀一本書。
徐小平是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眾發動機工廠設備維修科經理。趁他參加全國兩會的機會,記者與他做了一個面訪。
如果不了解徐小平的職務,只聽他的講話,你會認為他是一位老師。在記者與他交流的1個半小時內,他講的內容從技術工人的現狀拓展到中國文學,又拓展到《易經》,甚至東方古典哲學,然后又拓展到對法院職能的評價。記者很驚奇,一個技術工人出身的領導居然能有這么廣泛的涉獵。“中國現在的技術工人已經今非昔比,很多人不是低學位、低收入。徐小平在上海大眾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一批。中國的技術工人不是草包。要建設汽車強國,就要培養世界級的技術工人。”徐小平向記者強調。
工廠里的狀元郎
1989年,上海大眾在全市招收18個機械維修工,徐小平帶著12年的鉗工經驗來到上海大眾。當時的成績是第四名。
剛到上海大眾的時候,他發現這里到處用的都是德語,設備上都是德文,他一下被懵住了。他必須學會德文,因為他發現德國專家做事極為仔細,把很多常見問題都寫在設備銘牌上;如果能看懂德文,維修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發動機是汽車的核心,徐小平所在發動機工廠內的生產設備都是國際一流產品,設備的使用、程序的修改都要經過德國人的同意。徐小平多次對設備的使用以及相關程序提出改進意見,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廢品概率,都被德國人拒絕。但不氣餒的徐小平用事實證明了他的正確,讓德國人刮目相看。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徐小平一刻也沒有放棄學習。“我有30多年工齡,但是學習的時間,我就有26年。現在我還在學習機電一體化的本科課程。”徐小平說。
據了解,徐小平在上海大眾工作的這些年,通過學習,對一線工作中的很多項目做了創新,為上海大眾節省成本超過1億元。他被稱為“知識型技術工人”,是“德語說得最好的上海汽車工人”,還擁有一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流程,被稱做“徐小平工作法”。
工作中的求學者
徐小平學習的越多,在一線中的創新也就越多,頭上的光環也越大。他獲得過“中國突出貢獻技師”、“上海市工業十大工人標兵”、“上海市十佳三學狀元”、“上海市職業道德十佳標兵”、上海市勞動模范和全國勞動模范。
也許在他帶領的上海大眾發動機工廠的300多名員工中,他就是一位老師,但他始終把自己擺在一個學生的位置,50多歲的人,還在學習大學課程。正因為學的多,他在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也多。徐小平告訴記者:“中國的技術工人與德國的技術工人有兩點明顯的差別。一是,德國工人的習慣是工作做到哪里,筆記就記到哪里。而中國工人沒有這個習慣,因此經驗很容易流失。二是,德國工人有相互交流的習慣,而中國工人很少,總是害怕技術和經驗被別人學走、偷走。殊不知,設備一更換,原有的經驗根本就派不上用場。”
“時代在變化,對人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一個團體應該是群龍無首,但核心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是龍,在不同的時期發揮不同的作用。”徐小平說。
技能人才中的“請命者”
徐小平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成長有上海大眾這樣一個有力的體制和環境保證他的空間。徐小平也坦承,中國缺少技術人才成長的氛圍和體制,因此,第一次當選全國兩會代表的他提交了一個關于“構筑技能人才高地,打造技能人才成長氛圍體系”的建議。
徐小平說,中國從事技術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低、收入低、學歷低、成長空間小,流動性大;用人的企業多,培養人的企業少,中小民營企業表現得更為明顯。“中國要發展實體經濟,就要依靠大量的一線工人。企業要創新,也要依靠一線員工,因為一線才是創新的最大源泉。”徐小平說。
為此,徐小平建議,在技術人才的培養上,要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我希望用5年的時間,通過提案,建立一整套技能人才培養的體系。”徐小平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