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科院重慶研究院一間4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
里面堆放得滿滿的,全是“高科技”產品——機器人。
“我們已經有6個機器人項目,還在研發很多款不同類型的機器人。”留法博士張祺興奮地說。
一旁,該院機器人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彬臉上卻露出了愁容。他說:“機器人做出來了,但‘養在深閨’,還難以走出實驗室。”
研究機構“干瞪眼”
機器人產業化“無門”
一臺體型有些龐大的“機器人”,不僅“視力好”,能夠進行高速、高精度光學自動定位,而且“手腳靈活”,依靠伺服控制系統能夠麻利地完成LED極性分揀、三色混插、剪腳、彎腳等動作。
“這叫作‘高速LED插件機器人’,目前正在完善中。”鄭彬告訴記者,以前LED行業都是手工插件,效率低、易出錯,如果用機器人,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弊端。“6月份就能出樣機,可以替代8—10個工人,但成本卻不到國外產品的1/3。”
“這種LED插件機器人填補了西南地區在LED領域自動化設備生產的空白。目前我們正在尋找中試基地,希望與企業進行合作。但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一家企業找上門來。”鄭彬嘆息說。
今年1月,包括重慶日報在內的本地媒體對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石墨烯項目進行了報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企業“聞訊而來”,催生了一筆2.67億元的大單。
這讓當時出席雙方簽約儀式的鄭彬感慨萬千。“啥時候也有企業來跟我們談機器人產業化呢?”
其實,受到“產業化”困擾的,并不只鄭彬一人。
“重大搞機器人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了,但一直是有技術沒市場,進展十分緩慢。”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石為人坦言,申報國家和市級科研項目,都有產業化考核目標,但由于本地企業不接招,研究機構只有“干瞪眼”。
企業為啥不接招?
沒看清市場前不敢貿然投入
為何重慶本地企業不肯接招?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重慶本地企業的承接能力不強。”市科委成果處處長馮光鑫坦言,涉足機器人領域成本高、風險大,在沒有看清市場以前,企業不敢貿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