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時間過去了,兩臺已經無法作業的日本小松牌挖掘機依然停放在廣州番禺區大石鎮的一個村口。
近日,記者近距離觀察這兩臺挖掘機,只見車身外表斑駁,局部的黃漆已經脫落,鏟斗等不少部件已被拆卸……在附近施工的工友李湘云告訴記者,至少7、8個月前,他就看見這兩臺挖掘機停留在這。這些設備下一步的命運,很可能是被當成廢鐵變賣。
在國內眾多的工地上,都遍布著不少印有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LOGO的工程機械產品。它們中不少是從國外淘汰而來的二手設備,由于用戶體驗后認為 “價格合理質量不錯”,在過去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而最終,它們中的大多數會像前述兩臺挖掘機一樣,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度過“下半生”,最終淪為廢鐵。
4月18日,全球最大的工業拍賣公司——利氏兄弟拍賣行將在北京順義舉辦在中國的首場無底價公開拍賣會。多數觀點預計,這場活動將會促使世界各地的二手工程機械產品涌入中國。
然而,這一現象已逐漸引起一些業內人士的擔心——進口二手工程機械市場混亂、渠道分散、環保超標,大量涌入的二手設備會不會讓中國成為工程機械“垃圾場”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變相的進口行為會對國產品牌新設備及二手設備的銷售產生極大沖擊。
“中國成了工程機械垃圾場。”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近日通過微博感慨道,因為二手工程機械的進口“禁而不止,死灰復燃”。
二手機多為個體用戶購買
3月9日,北京信達眾聯科技有限公司經理何兆云在該公司旗下的鐵甲工程機械論壇發起了一場關于“中國是否應該限制進口二手工程設備”的網絡辯論賽。其中,正方的觀點認為,基于環保隱患與監管機制不足,應該限制進口二手工程設備;反方則表示,市場有買賣自由,不應該限制。
“我們正在調研,期望能反映出行業用戶的情況。”何兆云表示。
過去幾年,大量的國外二手工程機械產品通過各種途徑,涌入中國。以典型的挖掘機產品為例,2011年,國內市場挖掘機總銷量大約為17萬臺,其中自主品牌挖掘機新機銷量僅占39.11%,進口二手挖掘機的占比則達到約14.25%。
專門從事上述生意的上海大力神二手挖掘機網負責人汪先生向記者描述了他們的操作流程:首先是成立自己的公司,然后與卡特彼勒、小松等外資品牌在國內的代理商進行合作。在環節上,對資質是有要求的,必須經過報關。而這些進口二手產品的銷售對象,一般都是個體用戶。
記者在廣州隨機采訪了多位二手工程機械機主,他們多對這類實用性較強的外國產品給予了肯定和青睞。“進口的二手工程機械產品還是很受歡迎的,與我國自主品牌的二手工程機械相比,前者在價格和質量上更有優勢。”
3月上旬,來自廣州天河區的梁先生正準備將一臺小松70-7勾機出手。兩年前,他從另外一位機主手上購買時,價格為十幾萬元,如今的報價,依然在十幾萬元上下。在他看來,對于個體用戶而言,進口二手挖掘機有著諸多好處。
“主要是價格很合理,而且說老實話,國產(二手)機質量沒有進口機好。不說發動機、液壓配件等技術問題,單單是鋼材,國產的和進口的就不一樣,前者不那么耐用。”梁先生對記者說,在他周圍,不少工友都選擇了進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