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被依法裁定實施破產重整的消息傳出后,社會各界為之震動。雖然尚德電力糟糕的資金狀況已持續多日,但“靴子”的落地仍讓許多人將其視為光伏產業發展的重大事件。業內普遍認為,該事件對整個光伏產業鏈影響巨大。
但仔細分析尚德電力破產的原因,或許不必這么悲觀。光伏與風電、LED等產業均屬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早期發展都有規律:一是政府大力補貼;二是需求爆發賺錢容易;三是成本下降快。三者的共同作用,吸引了眾多企業蜂擁而至,容易造成投資沖動大,且極易造成產能過剩。
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無疑是新興產業發展初期最重要的一環。由于光伏產業屬新能源產業,既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又符合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其巨大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也迎合了地方政府對GDP的追求,因此,地方政府對此有著巨大的熱情,紛紛想方設法引入該產業。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過17個,可謂遍地開花。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光伏等新能源產業一哄而上,難免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新能源市場需求并未全部打開,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對新能源補貼開始壓縮,國際貿易摩擦持續增大,光伏產業提前進入“寒冬”。
在這一過程中,尚德電力出現了發展受阻的情況。尚德電力之所以能撐到現在,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一次又一次的政府“搶救”行為,將尚德電力從破產邊緣拉了回來。因此,直到宣布破產重整前,許多人都還幻想著地方政府能再拉尚德電力一把。
這種做法并不合理,更不符合市場規律。做買賣當然有賠有賺,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出現挫折、倒閉是正常現象,國外也不乏其例。2011年,3家美國大型太陽能電池企業相繼破產;2012年4月,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之一的德國Q-Cells公司宣布破產。
尚德電力的破產重整,雖然對光伏產業影響巨大,但地方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運營,讓產業真正回歸市場,表明了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決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限期完成政府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要把不該管的微觀事項堅決放給市場、交給社會,該加強的宏觀管理切實加強。
尚德電力的破產重整,說明光伏行業發展開始逐步回歸市場,同時,政府的“手”也正回到它原有的位置。這不僅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也警示其他企業在投資時須更加謹慎,應習慣于從市場角度來考慮企業的生存發展。
當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有目共睹,但這種過剩是結構性過剩,而新能源產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未來經濟結構調整有著重要意義,光伏行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次尚德電力的破產重整,有望能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轉折點,推動新能源投資更加理性,這才是真正解決新能源產業發展危機的關鍵,比苦苦支撐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