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風電供熱、風電直供廠用電、風火聯合運行、風電直供高耗能企業等風電消納措施,在中國現有的電力運行模式下,因其并未解決“風火矛盾”的經濟利益問題,恐治標難治本。
近日,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風電并網和消納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內蒙古和吉林把推廣風電供熱作為當前的重要工作,并希望甘肅用風電直供高耗能企業。整篇《通知》的關鍵詞為“并網消納”。
國家能源局如此關注并網消納,緣于2012年的棄風限電創下歷史新高,白白浪費了200億度風電,利用小時數進一步下降,個別省份徘徊在1400小時左右,三北地區的風電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至少連續兩年,能源局給出的本地消納措施為風電供熱、風火聯合運行等,這主要借鑒了丹麥的經驗。早在2010年,國家能源局即委托國網能源研究院在北京舉行風電與供熱國際研討會,丹麥國家電網公司、丹麥EA能源咨詢公司介紹了其成功經驗,此后,國家能源局多次率隊前往丹麥等歐洲國家考察風電本地消納措施,結合中國實際,逐步形成了風電供熱、風電直供廠用電、風火聯合運行等消納手段。
然而,在中國現有的電力運行模式下,上述措施面臨一系列的技術、政策束縛,也并未解決核心的經濟利益問題。
隸屬于華能的內蒙古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在2011年8月接到了國家能源局的“風火聯合運行”示范項目的委托,試驗“前旗沙德格風電直供火電廠用電”。之所以選擇內蒙古,因為蒙西電網獨立于國家電網,試驗效果容易撇開諸多復雜因素,更為重要的是,這里風電與火電爭發的矛盾突出,棄風限電較為嚴重。
國家能源局的設想是,利用本應棄掉的風電,直供附近火電廠的廠用電,5萬千瓦裝機的沙德格風電場若能找到這樣的“大客戶”,則盈利無憂,況且這個“大客戶”同樣隸屬于華能集團,利益方面容易協調。
北方龍源風力發電公司樂于為國家能源局的新政探路,然而,當其著手操作時馬上意識到,這個課題不是想象得那么簡單。
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居然是找不到有能力的設計院,一墻之隔的內蒙古電力設計院聽了北方龍源的敘述后,直接說做不了,火電廠需要24小時不間斷運行,風電場卻要看西北風的臉色,內蒙古電力設計院不具備試驗平臺。既然地方設計院能力有限,找家國家級的吧。北方龍源隨后聯系了中國電科院,中國電科院同樣認為困難太大。最終,西北電力設計院才說可以試試。
只要研究,技術上的難關可以邁過,但示范項目一涉及到電價問題,情況就復雜多了,需要協調多個部門并打破一些舊有的框框。
北方龍源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風電停機時火電廠不間斷運行,需要電網向火電廠臨時供電,但這部分電的電價是多少,此前沒有規定。更為重要的是,風電供火電廠廠用電的電價是多少,同樣也沒有規定。如按照國家發改委2009年頒布的風電標桿電價,內蒙古自治區每度風電要高達0.51元,刨去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補貼,也要0.3元/度,而火電廠自己發電的成本只有0.1元/度。這就是說,火電廠平白無故地多出了0.2元/度的成本,示范項目或許可以有些損失,但推廣起來困難就大了。北方龍源面臨的電價問題,在風電本地消納示范項目中具有普遍性。
北方龍源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內蒙古經信委批準該火電廠多發一些電,以彌補損失,但問題是,如果這個火電廠多發,其他的火電廠或風電場就得少發,這在經濟學上是個“零和博弈”,即讓你賺了必然讓別人去虧。
北方龍源認為,風電直供火電廠的項目中,火電廠一方看不到好處,很難有雙贏的方案。
電價和計劃電量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要錢的地方又來了。此前,風電場與火電廠之間沒有電纜連接,示范項目則需要架設新線路,此項目的風電場與火電廠距離30公里,這在實際中還算是非常近的,每公里架線投資120萬元(根據當地地形),30公里的總投資為3600萬元,加上附屬設備,則會達到5000萬元。只有規模足夠大的風電場才能把這部分投資消化掉。
即使以上所有困難均可迎刃而解,在北方龍源看來,示范項目的推廣也成問題。沙德格項目的風電場、火電廠、用電戶三者距離如此之近的案例實屬少數,多數風電場都遠離居民區,難以實施風電供熱、風電直供高耗能企業的方案。
如果把示范項目放到整個棄風限電嚴重的“大電源、小負荷”地區來看,如吉林、內蒙古,當地的火電廠、熱電廠已然超過需求量,風電多發則必然導致火電少發,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很形象地把風電和火電的調度關系比喻為“風大火小,風小火大,風進火退,風退火進”。然而示范項目卻并未解決兩者根本經濟利益矛盾。
在北方龍源看來,這還需要大的可再生能源觀念的建立及現有電力運行模式的突破。風電資深專家楊校生說:“什么是優質能源?清潔、永續使用的能源才是優質能源。觀念不突破,問題就不好解決。”(記者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