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了解到,未來十年,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將發生五大轉變,普通出行者和公共交通將成為主要服務對象。
據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介紹,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步以來,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路徑可以概括為:“以應用為主線、以支撐發展為目的,不斷跟蹤國際前沿,逐步縮小差距”。為了配合未來十年經濟社會的進一步轉型升級,特別是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將發生五大轉變。
一是從主要為管理領域服務向主要為普通出行者服務轉變;二是從主要為小汽車服務向主要為公共交通服務轉變;三是從效率優先原則向效能、安全、生態并重的方向轉變;四是從借鑒、跟蹤國外先進技術轉向自主發展并創新技術;五是發展動力主要由技術引領轉向應用和市場兩股力量。
王笑京說,下一階段智能交通系統將主要由移動通信、寬帶網、RFID、傳感器、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作支撐,更符合人的應用需求,可信任程度提高并變得“無處不在”。與之相適應,依托廣播電視網、移動通信網、互聯網,以雙向互動為特征的信息服務運營模式,將催生一批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第一個全國統一標準、在全國大規模應用的智能交通系統――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為例,短短幾年間,就已有20多個省區市正式開通運營。截至今年5月底,相關省區市開通的電子不停車收費車道超過3000條,用戶超過300萬,各類服務網點及自助終端達6000個。
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所長薛美根認為,未來智能交通有可能重點滿足人們有關安全與應急的需求,而交通信息則會成為人們生活信息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雨雪天氣過后哪些路段濕滑需要特別警惕,都可事先通過手機或車載終端告知普通出行者。
同時,智能交通系統可以針對個體進行成本核算,建立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擁堵的成本分擔機制,讓公平原則在社會交通體系中得到更充分體現。
薛美根認為,公共交通是未來解決交通難題的主要途徑,而智能交通系統的迅速發展,有助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品質,有助于保持現有乘客群并吸引更多乘客,有助于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交通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