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智能發展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結合我國國情,作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科學決策。工業和信息化部按照中央部署,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工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首批8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生產性服務業年均增長23%,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我國工業競爭力全球排名由2000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2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強調,務實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既是當前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能力的現實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在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工業行業的深入應用,以及在工業產品、制造裝備、業務流程、生產要素等方面的全面滲透,兩化融合對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和貢獻日益突顯。
信息技術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骨干企業的推廣應用,帶動了上海工業由數量規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由傳統制造向先進制造轉變,促進了產業協同和可持續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各項應用的深入拓展,進一步加快了二、三產業融合,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2011年,北京市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華銳風電自主研發電網友好型6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風電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碧水源公司研發的“高低交互式增強型膜生物反應器”產品性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北京創毅視訊公司研發的全球第一顆TD-LTE終端基帶芯片已成功進入市場,實現銷售收入2400萬元。
通過推進主導產業中兩化融合項目的示范引領,一方面,唐山兩化融合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11年,裝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353.3億元,同比增長42.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長水平27.1個百分點,占全市總量的12.5%。鋼鐵行業完成增加值1071.2億元,同比增長4.7%,占全市工業總量的37.8%。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成功帶動了軟件行業和高端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中科院理化所塑料光纖生產基地、中恒科技太陽能生產基地、中視中科激光顯示核心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也得以順利實施。基于GBS模式的唐山市城鄉一體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得到進一步完善。
重慶圍繞“6+1”支柱產業的改造提升,形成以“集約、互動、耦合、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后發地區”兩化融合新模式,工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2011年,全市工業銷售產值10300億元,年均增長24%,邁入全國“萬億元俱樂部”行列;工業增加值3700億元,年均增長21%,比全國、西部分別高7個、3個百分點,比全市經濟增速高6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工業產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3%提高到47%。與此同時,信息產業迅速壯大,已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長40%,軟件產業保持30%以上增長,規模達到380億元,與制造業之比達到1∶20。
廣西加速信息技術向機械、汽車、制糖、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滲透,提升了工業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2011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1.50萬億元,增長3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7萬億元,增長37.9%;工業化率由上年的2.3提高到2.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54.5%提高到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