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鏈接:2013年控制網行業專題---自動化助力礦業向數字化發展
來源:中國工業報
太原重工、二重重裝等多家重型機械上市企業2012年業績預報均顯示企業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從幾家企業的產品結構來看,冶金設備行業連續兩年需求量一直處于下滑趨勢,而礦山機械行業也開始由高速增長期轉變為中速增長期,承接去年下滑壓力,今年形勢依然較偏緊。據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冶金礦山機械行業工業總產值4593.9億元,同比增長13.38%,增速有所回落。
一直處于買方市場的冶金設備行業今年該如何克服下滑局面?礦山機械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又該如何應對?筆者認為,從國務院發布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發掘到新的發展路徑。
節能成為大市場
五年內的節能目標,完成起來并不輕松,而這將推動節能產業更快速的發展。
《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淘汰落后產能,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和《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重點淘汰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4800萬噸。
在煤炭方面,《規劃》也提出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10年的1.034噸標準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噸標準煤下降32%)。“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
同時,這也意味著礦山冶金機械未來所要發展的目標將鎖定在節能產品與技術方面。
冶金設備力推余熱余壓發電
具體哪些產品與技術將受到政策的支持與鼓勵,《規劃》中給予了明確的提示。
其一,優化高爐煉鐵爐料結構,降低鐵鋼比。推廣連鑄坯熱送熱裝和直接軋制技術。推動干熄焦、高爐煤氣、轉爐煤氣和焦爐煤氣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鼓勵燒結機余熱發電,到2015年重點大中型企業余熱余壓利用率達到50%以上。到2015年新增余熱余壓發電能力2000萬千瓦,“十二五”時期形成57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并大力支持大中型鋼鐵企業建設能源管理中心。
其二,在有色金屬方面將重點推廣新型陰極結構鋁電解槽、低溫高效鋁電解等先進節能生產工藝技術。推進氧氣底吹熔煉技術、閃速技術等廣泛應用。加快短流程連續煉鉛冶金技術、連續鑄軋短流程有色金屬深加工工藝、液態鉛渣直接還原煉鉛工藝與裝備產業化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并加強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成套與脫硫設備有潛力
此外,在煤炭設備方面,《規劃》提出推廣年產400萬噸選煤系統成套技術與裝備,到2015年原煤入洗率達到60%以上,鼓勵高硫、高灰動力煤入洗,灰分大于25%的商品煤就近銷售。要積極發展動力配煤,合理選擇具有區位和市場優勢的礦區、港口等煤炭集散地建設煤炭儲配基地;發展煤炭地下氣化、脫硫、水煤漿、型煤等潔凈煤技術;實施煤礦節能技術改造;加強煤矸石綜合利用。
在燃燒煤機方面,規劃鼓勵發展到2015年完成5056萬千瓦現役燃煤機組脫硫設施配套建設,對已安裝脫硫設施但不能穩定達標的4267萬千瓦燃煤機組實施脫硫改造;完成4億千瓦現役燃煤機組脫硝設施建設,對7000萬千瓦燃煤機組實施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到2015年燃煤機組脫硫效率達到95%,脫硝效率達到75%以上。鋼鐵燒結機、有色金屬窯爐、建材新型干法水泥窯、石化催化裂化裝置、焦化煉焦爐配套實施低氮燃燒改造或安裝脫硫脫硝設施,高速公路沿線逐步建設柴油車脫硝尿素加注站。“十二五”時期新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減能力277萬噸、358萬噸。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總體上來看,“十一五”末我國已建設脫硫裝置的燒結機占燒結機總量的比例尚不足15%。由此可見,鋼鐵行業的脫硫裝備和技術,未來的市場極其廣闊,為冶金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利商機。
各項政策多管齊下
事實上,從去年起就有多家企業開始進入節能環保領域。
2013年,中國在節能服務領域的政策支撐將逐漸向市場化、多元化、產業化轉變,節能服務從產業到市場將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整個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產業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財政部和發改委制定了《合同能源管理財政資金獎勵管理暫行辦法》,安排專項資金20多億元,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實施。
二、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到目前為止,有關部委聯合財政部分四批公布了2330多家通過備案的節能服務公司,節能服務從業人員達到近40萬人,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持續增長。
三、產業外部環境明顯改善。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從不被大家所重視,不被社會認同和接受,到現在社會對其認識不斷加深,對節能服務公司認同度大輻提升,這促使合同能源管理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產業。很多節能服務公司踴躍申報國家的備案,越來越多用能企業積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節能改造。
四、服務模式創新,實現突破。許多節能服務公司在引進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在節能效益分享性模式基礎上,形成了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服務超市運營等新興模式,服務范圍擴大,能力進一步提升。部分金融和擔保機構,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的特點,設計了新興金融產品。
基于節能服務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企業也將從中受益。(記者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