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復蘇勢頭溫和適中 調整結構正當其時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4月1日發布報告,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不但連續半年位于臨界點(50%)以上,而且比上月明顯回升了0.8個百分點。同一天,匯豐銀行公布的3月份中國PMI從2月份的50.4上升到51.6,顯示中國制造業連續第五個月出現溫和增長。國際輿論認為,PMI回升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溫和復蘇,這也將為其他國家帶來正面影響。
馬來西亞新聞社4月1日的報道說,由于貿易、訂單的增長,以及上游產品價格上漲放緩,中國PMI出現回升。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3月份中國工廠產出實現了近一年內的最快增速。在春節假期之后,中國工廠的訂單和業務通常都會出現猛增。PMI數據顯示,3月份鋼廠、煉油廠和煉焦廠的業務增長有所減緩,而汽車、機械及電子制造商的產量均大幅增加。《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中國3月份制造業活動擴張步伐小幅加快,經過2月份的放緩之后實現反彈。彭博社稱,3月份中國制造業以更快的步伐擴張,表明中國經濟維持復蘇勢頭。
經濟分析與咨詢機構“環球透視”駐北京分析師阿利斯泰爾•桑頓說,中國經濟明顯處于比去年底好得多的狀態,他認為中國經濟復蘇勢頭適中,不過中國經濟也存在“逆風”,包括房地產市場調控和收緊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等。
在歐盟經濟持續低迷、債務危機再現波瀾的困境中,歐洲金融市場寄望于外部利好經濟信息來提振信心。中國公布3月份PMI上升至50.9%,歐洲主要媒體都及時作了報道和解讀。路透社說,這是去年4月以來最高,且連續第六個月處在50%以上,表明中國經濟持續復蘇,主要是受國內需求環境逐漸改善推動,未來需求向好趨勢不會改變。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說,PMI各主要分項指數都出現了明顯的反彈,但與過去幾年PMI在3月份的表現相比,這樣的反彈力度仍然明顯低于過去數年。與此同時,整個第一季度的PMI平均值僅為50.5,略高于50的基準值,與去年第四季度相同,這表明盡管整體經濟增長勢頭處于平穩態勢,但仍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4月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官方公布的PMI顯示,中國經濟正處在緩慢復蘇的道路上,只不過這種復蘇的力度并沒有預想的強。回顧從2005年到2012年以來中國歷年3月份的PMI指數可以發現,當月PMI通常都會有一較大的反彈,主要原因是春節節后因素對數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因此,事實上這一力度的反彈要弱于此前許多分析師的預測。PMI在3月份反彈同時還受到中國房地產投資以及基建投資增長的拉動。此外,中國今年前兩個月公布的外貿出口數據也好于預期,這也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弱復蘇。不過,這種復蘇仍然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尤其是最近房地產調控加碼可能帶來地產投資下降,加上歐盟、美國經濟復蘇仍不穩定,這些都將對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
謝棟銘表示,盡管是弱復蘇,但畢竟仍是在復蘇。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此前已經將“十二五”期間年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這顯示了中國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決心。中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投資拉動,這種模式對經濟短期發展有利,但從長遠看卻帶來不少負面因素。經濟結構不改善,民眾不能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因此弱復蘇對中國經濟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是調結構的有利時機。
中國經濟緩慢復蘇,將給東南亞國家帶來正面影響。謝棟銘說,中國經濟處在緩慢復蘇階段,大宗商品價格將不會出現猛烈上漲,這將有助于緩解東南亞面臨的通脹壓力。而且,中國和東南亞各國貿易近年來增長迅猛,2012年中國東盟貿易額突破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0.2%,創歷史新高,中國經濟復蘇,尤其是內需增長無疑會對東盟各國經濟增長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