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宦建新 俞學慧
創新驅動發展•機制創新
編者按 作為一種新型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浙江院士工作站在引領企業創新驅動發展中能夠根據產業發展前沿信息和技術,力助企業以“智高點”占領制高點,在一個新的戰略高點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從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院士工作站“浙江現象”給我們啟示,浙江省在院士工作站建設和發展上的創新實踐值得借鑒。
集聚和運作國內一流創新資源,統籌企業內外部各種創新機構形成體系的力量,以戰略方向、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戰略層面引領企業自主創新,“院士工作站”成為浙江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新的“浙江現象”。
院士工作站“浙江現象”引發“雪球效應”。冬去春來,領銜浙江253家院士工作站的180多位兩院院士,數以千計的教授、長江特聘教授、博士等國內一流人才組成的院士工作站創新團隊,帶著使命和責任奔赴浙江,扎根企業接地氣;一批重大戰略和技術前沿的研發項目實施,4年累計與企業簽訂科技研發項目600多項,有效轉化成果近300多項,獲巨大經濟效益;一批企業的科研新生代脫穎而出……在浙江,一批“科技新第一”已經或正在破土,一批有戰略思想的創新型企業正在孕育或分娩之中。
以“智高點”搶占制高點
在浙江,院士工作站以自身的內在特征和特點,形成了引領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鮮明特色——以“智慧”幫助企業攀登“智高點”,并以“智高點”搶制產業發展制高點。
對企業來說,這是創新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從浙江實踐看,院士工作站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助企業實現這一轉變。
第一,院士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戰略高度引領企業自主創新,幫助企業根據產業戰略發展需求進行項目研發,使企業的創新更有戰略性、前瞻性和系統性,能以新的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由岑可法院士領銜的藍天環保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為企業重大戰略決策提供咨詢。在院士工作站戰略 指導下,企業拿出了《我國工業鍋爐、窯爐基本情況及其大氣污染防治現狀研究報告》。根據前沿技術信息,企業建立了半干法煙氣凈化、濕法煙氣凈化、脫硝等創新平臺,共同承擔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863計劃等項目,成功開發系列燃燒煙氣凈化新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
第二,院士工作站統籌企業內部各種創新資源,協同創新,使企業創新體系形成“體系力量”。
“普洛康裕”自從有了院士工作站,就由院士統籌企業內部研發力量協同創新。在研發新藥“氫溴酸右美沙芬”項目時,整個企業的研發體系、生產體系、資金體系等均統一由院士統籌調動,院士的研發權利僅次于董事長。在一年時間里,院士工作站共動用協助工作的200多位研發人員和企業200多位研發人員,動用資金近千萬元,終于研發成功,為國內獨家,目前已實現產業化。2012年,由院士領銜開發的項目實現經濟效益1.5億元。東磁集團2011年由院士工作站掛帥,組織了包括省級研發中心在內的研發機構,進行“射頻識別系統磁片”研發,先后進行了100多次試驗,動用資金500多萬元,研發的成果處國際先進水平,年新增產值2000萬元。
第三,院士工作站以創新團隊的優勢集聚國內外一流高端人才,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同時為企業培養新一代的科研帶頭人,成為院士工作站的企業新生代。
浙江西子聯合集團與劉源張院士合作開展“西子研究院——質量精英班”培訓計劃,每期培訓50天,人數50人,成為企業內部創新人才培養重要基地。中科院李依依、清華大學費維揚、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等院士相繼在建站企業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與工作站實現聯合互動的培養新模式。全省累計已培養近百名博士后、博士和碩士,這些人大都選擇留在了企業創新創業。
為什么能在浙江崛起
2008年起步至今僅4年多時間,為什么浙江院士工作站能迅速崛起?
這是一面旗幟。
浙江元亨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創辦于1998年的高新技術企業,當初的產品是交互式電話系統,主要做音頻系列。在李德毅院士團隊引領下,這里先是在視頻領域搶占制高點,之后又根據加快研發“云計算服務系統”的戰略目標,進行新產業研發部署,目前在綜合指揮調度系統研發上有了新進展。
“院士工作站是我們企業創新的一面旗幟。”董事長兼總經理何順蘭說,“我們高舉這面旗幟就能引進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搭建高層次的創新平臺,集聚更多的創新要素,走進原來走不進的大門,進入原來進入不了的領域。我們和院士團隊現在還是朋友,發展下去一定就是親人。”
這是一種精神。
2012年年底,浙江銀宇集團自行研發的高端焊絲表面處理生產線進入最后安裝調試階段。這時,幾個關鍵問題難住了研發人員。副總經理胡曼弘馬上向張國成院士電話求助。第二天,張國成風塵仆仆從北京趕來。幾小時后難題迎刃而解。幾天后,這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
對于這種現象,銀宇集團總經理謝幸兒認為,這是一種奉獻精神和創新文化。他說,他們到企業來不是為了自身名利,而是為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實現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提升國家的科技進步。他們有一股強烈的奉獻精神。
這是一種統籌。
杭汽輪2009年建立院士工作站后,由院士工作站統籌協調企業各層次研發力量共同參與研發,協同創新。目前,“百萬千瓦電站汽動引風機組齒輪軸系振動設計研究”、“1.5級單級跨音速軸流壓縮機試驗樣機研制”、汽輪機物聯網等高端項目研發已完成或進展順利。總工程師葉鐘說:“院士工作站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和人才的高地,在引領我們進入產業前沿陣地,占領制高點過程中起到了火車頭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創新體系的力量,使整個創新體系有了內核,也有了高度和寬度。”
這是一種機制。
普洛康裕副總郭振榮說:“有了這個機制,院士會在第一時間將技術和信息傳遞給企業,企業有需求也會在第一時間聯系院士。”“兩個第一”將院士與企業兩種創新需求緊密結合,普洛康裕項目合作如魚得水。“鹽酸美金剛”等實現了產業化,抗腫瘤新藥項目進展順利。
在調研中,院士工作站具有“一個體系三大功能”的內在特征。
“一個體系”。院士工作站是一種新的服務體系,一個新型的創新組織。它不同于企業研發機構、共建的創新載體和產學研結合體等單一創新體,而是以新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以其他創新平臺所沒有的資源和優勢引領創新,是基于內生驅動的企業與院士團隊雙向有效需求的緊密“聯姻”,順應了企業創新發展的新需求,成為一種新的服務體系和新的生產方式。
“三大功能”。首先,具有戰略引導“引”的功能。依據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和前沿技術及產業發展趨勢,幫助企業站在一個更高的戰略層面進行系統性的創新戰略部署和項目研發。第二,具有“綱”的功能,以獨特的戰略引領和導向服務,在企業眾多創新資源的體系與結構中,統領和協調各種創新資源,使企業不斷形成創新的“體系力量”,做到“綱舉目張”。第三,具有“網”的功能,能網絡天下。院士工作站能夠集聚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流人才,能夠搭建跨界交叉的戰略決策咨詢平臺,這是建站企業最寶貴的無形的創新資源。
讓院士工作站可持續發展
浙江為院士工作站的崛起與發展提供了土壤。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出于自身的迫切需求,對院士工作站在制度和機制上不斷完善,促使院士工作站實現可持續發展——
“藍天環保”以技術入股的方式,使院士及其團隊成員都擁有企業股份;
杭汽輪將院士作為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任職企業戰略委員會主任,指導企業戰略研發;
普洛康裕除院士工作站專項經費外,在沒有合作項目時,也給予院士工作站一定數量的“發展資金”;
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與院士及其團隊共建產業技術聯盟,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橫店東磁設立院士工作站專項經費,院士工作站完成的項目實現產業化,按銷售收入一定比例給予獎勵,上不封頂;
……
近年來,浙江省市縣大多先后成立了由黨政有關部門組成的院士工作站建設領導小組,以“大聯合大協作”工作方式集中各部門職能優勢,同時加強宏觀指導與協調管理。各地依托科協組織成立工作站服務機構,為院士專家、企業和工作站提供專業服務與保障。從調研看,這些服務機構的定位是“眼睛”和“腦袋”。眼睛,就是要看得遠,把握院士工作站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動態;腦袋,就是要創新服務,在制度、機制和體制上創新,促進院士工作站健康發展。
從實踐看,浙江省首先在扶持院士工作站的政策上創新。繼2010年2月由省人才、經濟、科技、教育等7部門出臺院士工作站建設《實施意見》,2011年初制訂院士工作站《管理辦法》等制度后,2012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兩辦”名義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與發展的意見》,并將此項工作列入國家技術創新試點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和人才發展目標考評中,強化了對院士工作站建設的宏觀指導和“頂層設計”。省財政以獎代補,把工作站建設經費列入預算,省級有關部門還明確了職責與任務,全省11個市都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一些縣(市、區)還明確了獎勵和激勵措施,橫向聯動、上下互動的合力推進機制已經形成。其次,在拓展院士工作站職能、提升功能上創新。2012年5月,結合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和海洋經濟示范區發展的要求,組織國內5名船舶與海工裝備方面的院士為浙江船舶及海裝產業發展會診把脈。年底,由浙江省科協協調組織陳克復院士及中國造紙協會等的專家集聚浙江富陽,為造紙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進行發展戰略指導。這些活動標志著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建設進一步拓展行業輻射職能。臺州則分別推出六大支柱產業與相應的院士專家及其所在高校、院所進行全面對接,并舉行行業發展戰略咨詢報告,為全行業提供服務。第三,在完善運行模式和長效機制上創新。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建設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雙向有效需求為導向、以內生驅動為動力,通過院士團隊把大院名所的科技資源與企業的資本及其經營機制相聚合,實現了智本與資本、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從而能夠形成運行高效的協同創新系統。省市有關部門還制定了管理辦法、評審認定辦法、考核辦法等,對已建站進行績效考評、動態管理。杭州市蕭山區科協最早出臺了獎勵制度,考核合格的院士工作站一次性獎勵,考核優秀的院士工作站再給予獎勵,對國家科技項目給予1∶1的配套政策。 (記者 宦建新 通訊員 俞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