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地位也不斷上升。在2011年IMF公布的一次治理改革方案中,中國的份額由原來的第六位躍居僅次于美、日之后的第三位。
當前,全球知識創造和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新一輪產業變革正蓄勢待發。在這一重大戰略機遇面前,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對創新的政策和財政支持,世界創新格局也隨之悄然發生變化。為此,本報特組織專題報道解讀新一輪產業變革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以饗讀者。
進入21世紀,新興市場國家整體實力上升,沖擊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力量架構,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重心正在發生“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也出現了同樣的大趨勢,其中亞洲頗受矚目,但另一方面,美歐等老牌科技強國的基礎和實力依然雄厚,世界創新格局呈現從“單極”向“多極”的變化。
各方力量對比此消彼長
新興經濟體持續加強研發與創新投入,已經成為全球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改變著以往由美、日、歐占主導的世界科技創新格局,使世界科技創新格局朝著持續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各方面的力量對比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美國的全球領先地位受到侵蝕,歐盟在提高相對競爭優勢上所作的努力產生了實際效果,日本在高技術制造業和貿易方面漸失優勢,中國、印度、韓國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研發影響力不斷增強。
在過去半個世紀里,美國主導全球研發投入格局,但由于一些新興經濟體制定了強有力的研發計劃,其研發支出領先地位已經逐漸減弱。按實際美元計算,美國研發支出的全球占比已從1999年的38%下降到2009年的31%。歐盟的這一比例同期由27%下降到23%。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嚴峻的經濟條件面前,研發支出增長顯著放緩,一些新興經濟體則表現搶眼。根據美國巴特爾研究所所做的2013年全球研發投資預測排名,按照購買力平價美元計算,中國和韓國將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五,金磚國家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也在前十之列。
科研工作能產生新知識、新產品或新工藝。科研論文反映了對新知識的貢獻,專利反映了有用的新發明。在科技論文產出方面,歐美的全球份額已經從1995年的69%降至2009年的58%。中國、韓國、新加坡、印度和巴西的科技論文產出快速上升,同期分別年均增長16.8%、10.1%、8.2%、6.9%和7.7%。相比之下,美國年均增速僅為1%,歐盟成員國為1.4%,而日本和俄羅斯分別以1.1%和2%的速度下降。從專利來看,美國專利局專利授給了居住在美國發明人的專利比例由1992年的54%下降至2010年的49%,這表明其他地區的發明活動不斷增強。
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經濟可以創造高薪工作機會,貢獻高價值產出,并能夠確保經濟競爭力。從1995年至2010年,發展中國家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快速增長,其全球份額由12%增至21%。從高技術制造業產出來看,整個發展中世界的全球份額同期由9%提高至29%;美國所占份額由1998年的34%下降至2010年的28%;歐盟所占份額長期保持在25%,但2010年跌至20%;日本所占份額則從1995的27%跌至2010年的13%。正如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2030年全球趨勢:不一樣的世界》指出,技術中心已經開始從西方向東方和南方轉移,而且隨著企業、創意、創業者和資本更多地從發達市場流入發展中市場,這種趨勢幾乎肯定會延續下去。由于跨國企業將重點集中到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而且中國、印度、巴西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企業正在迅速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今后15到20年間很可能會有更多的技術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肇始于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科技創新以及科技創新政策產生了顯著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科技格局多極化的步伐。經濟危機使一些經合組織國家的創新活動停滯不前或出現衰退,但并未對一些新興經濟國家產生同樣影響。
亞洲科技發展風頭正勁
19世紀是歐洲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21世紀將是亞洲世紀。“亞洲世紀”不僅意味著經濟力量重心的轉移,也正在繼續延伸至科技方面。從很多指標來看,中國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印度、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其他亞洲主要經濟體也都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建設科技基礎設施,開展世界一流研究,提升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亞洲經濟體的研發支出增長(日本除外)推動著全球研發支出分布的變化。美國巴特爾研究所的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和歐洲占全球研發投資的份額將為28.3%和23.4%,分別比2011年降低1.3%和1.2%;亞洲所占份額則將由2011年的34.9%提高至37.1%。另外,亞洲科研人才數量和科學論文數量也在顯著增加,技術創新活動日漸活躍。在過去十幾年里,受中國論文數量年均增長率達16%的推動,亞洲占全球科學論文數量的份額已從14%上升到24%以上。2011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日本和韓國分別位列第三、第四。2007年-2011年,東北亞地區(中國、韓國、日本)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迅猛增長,帶動了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的增長。根據歐盟的2011年預測,到2020年亞洲領先諸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總數在全球所占份額將達到55%,這使歐美相形見絀。
在重塑亞洲科技地位的過程中,以中國、印度和韓國為首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韓國總統樸槿惠雄心勃勃,已宣布成立“未來創造科學部”,以統領全國科技政策與創新型經濟建設,并計劃到2017年將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4%增加到5%。印度政府將2010—2020年作為“創新十年”,計劃到2017年將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至2%,并在新的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中提出了印度用7年時間躋身全球科技五強的大膽藍圖。由于亞洲新興經濟體提高研發投入強度,歐、美在全球研發投入中的比重還將繼續下降,并且與亞洲的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拉大,由此產生的累加效應會更加明顯。
老牌科技強國實力猶存
只有在世界格局中看到差距,才能產生奮起直追的緊迫感。新興經濟體的力量不斷增強,但是美、日、德、英、法等傳統科技強國基礎雄厚,在許多方面仍然占據著領先或優勢地位。一些新興經濟體雖然在科技領域顯示出高增長率,但是起點相對很低,大多屬于創新學習型國家,與這些創新領導型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首先,老牌科技強國在許多科技指標上的表現依然出眾。一是研發投入強度大,基本占GDP的3%左右。其次,基礎研究實力表現卓越。從諾貝爾獎獲獎情況、世界前1%高被引論文、優秀研究型大學數量、《科學》和《自然》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就可見一斑。三是高價值專利產出占優。2008年美、日、歐共計占三方專利總量的88%。四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集中度高。美國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約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0%;歐盟和日本分別為32%和30%;而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僅為20%左右。
此外,老牌科技強國在重點科技領域也顯示出巨大優勢。在近年來持續迅猛發展、不斷取得突破的生命科學領域,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論文產出相對比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要多。在納米技術領域,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的政府研發投入高,其中美國聯邦政府自2001年以來已投入達160多億美元。美國在全球納米技術論文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但優質成果多。從綠色技術領域來看,美、日、歐占有世界最先進技術。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于2011年底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27個重點綠色技術領域的頂尖技術多數掌握在美國手中,接下來是歐盟和日本。
盡管美國國內關于美國正喪失科技領先地位的呼聲不絕于耳,美國科技實力依然傲視群雄,并且具有繼續保持超級科技大國的重要因素。首先,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基礎,其科學技術事業既注重實用,又富有理想。從亨利•福特的制造業革命,到貝爾實驗室,再到今天的研究密集型企業,美國一直受益于產業界的創新精神。同時,美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令世人矚目。在最近5年的37位諾貝爾獲獎者當中,美國人占18位,接近獲獎總數的50%。其次,無論是美國大學、科研機構還是大型跨國企業,許多都是世界級的。美國的教育體系出現了下滑,但仍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教育體系之一。美國有許多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它們不僅執行基礎研究,還越來越多地開展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研究,注重向產業界轉移科學發現。第三,美國具備許多鼓勵創新、創業的一流環境條件,如開放靈活的創新體系、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的資本市場、普遍流動的勞動者隊伍。
■相關鏈接
中國: 在“多極”世界中迅速崛起
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了載人航天、載人深潛、探月工程、高速鐵路、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等一批重大成果,在一些重要科研領域正在從“量變”走向“質變”,甚至進入世界科技前沿,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也展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這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智庫和其他機構的空前關注。
著名智庫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于2012年發布分析報告認為,在55個國家中,中國的科學與研發政策能力已屬中高水平。美國巴特爾研究所的報告稱,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確立了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增長的一貫模式,歷經20年已從默默無聞之輩崛起,正在挑戰且有可能取代美國的全球研發領先地位。該機構還預測,中國研發投資額在2013年將達到美國的52%,將在2020年之前趕上并超過美國。
除研發投資外,中國在科技人力資源、科研論文產出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潛力也令人矚目。中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已經超過美國。英國皇家學會根據SCOPUS數據庫預測,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將在2013年超過美國;到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占全球科技論文的份額將增加到22%,而美國所占份額則降至不足10%。湯森路透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科技論文的引用影響力在過去十年間也呈現出類似的穩步增長趨勢,而美國的引用影響力則停滯不前;雖然有許多關于中國科技論文質量不高的討論,但是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等許多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先者。
2012年5月,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在對《自然》系列18種研究類期刊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發布報告稱,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近年來上升勢頭強勁,2011年居全球第四,預計到2014年有望超過英國和德國,僅次于美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2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專利申請第一大國。從高技術貨物出口來看,1995年—2010年中國占全球份額由6%增加至22%。此外,在《財富》500強企業中,目前有400家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
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在一份報告中還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未來25年中國創新競爭力的增長將是對美國經濟的嚴重挑戰;如果美國不理會中國的創新政策,任由其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美國將自食惡果。歐盟智庫歐洲中國研究與咨詢網絡指出,中國將成為歐洲國家高技術領域的戰略性競爭對手,中國在世界價值鏈條上的位置將不斷提升,中國出口商將成為發達國家在“核心產品市場”的強勁對手,未來中國本土企業將取代外資企業,成為中國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