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再次成為北航人驕傲的舞臺。
繼去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制的“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榮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今年,該校研制的“小型高精度CMOS天體敏感器技術項目”、“寬溫域和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及其應用”兩項科研成果,同時榮獲本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與此同時,他們還收獲了一項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合作)、一項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其中2項合作)。
一所大學,連續兩年獲得三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不能不說是開創了中國科學技術創新史上的先例。“北航奇跡”的啟示更成為引人深思的話題。
啟示一:自主創新 牽引團隊 平臺并進
由北航副校長徐惠彬教授主持的“寬溫域和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及其應用”,其實不單是材料科學的問題,它涉及控制、材料和結構力學三學科的交叉融合,是一個前沿研究方向。當時,在北航自動化學院和動力學院,從事智能結構動力學與控制研究的毛劍琴教授和從事機械與振動力學研究的朱梓根教授、李琳教授對巨磁致伸縮材料都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三個學科的博導們走到一起,一個由控制、材料和機械與振動三個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在北航應運而生。
徐惠彬現在感嘆,“要形成一個交叉學科的創新團隊,最主要的是兩點,一是題目,二是人才。只有選擇處于交叉學科前沿且只有通過各學科互補才可以創新的題目,才能將不同學科凝聚起來;而具有對科學研究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創新的團隊。”
這番話準確地印證了北航黨委書記杜玉波教授對北航發展模式的詮釋,他說,北航的建設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創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培養高素質拔尖人才、營造和諧大學文化環境相得益彰、有機統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
同樣是剛剛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張廣軍教授和他帶領的創新團隊,依托于北航的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科。1958年,為滿足我國“兩彈一星”工程慣性制導技術急需,由錢學森先生提議在北航創建了國內第一個航空陀螺與慣性導航專業。該創新團隊的研究項目“小型高精度CMOS天體敏感器技術”是產學研用結合的產物,團隊成員包括實驗室的十多位教師、研究生以及數十個航天廠所、科研院所的幾十人。團隊成員發揚合作精神、吃苦精神、奉獻精神、拼搏精神,使得他們承擔的每一項科研任務,都能夠在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而且實現了技術的工程化轉化,在工程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集中了航空、航天和信息科學技術三大優勢研究領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是從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和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出發,將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提升到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一個重要措施的高度來認識,著眼于科學研究的自主創新,近年來,引出并取得了一批原創性和代表前沿高技術的標志性成果,在若干工程和集成化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培養出一批創新型領軍人才和創新型團隊。
啟示二:圍繞國家戰略需求 構建內涵發展學科生態
像它的校名,人們對北航的固有認識就如它原有的學科基礎,以研制航空飛行器為主,因此,學科面相對較窄。而在當代科技發展中,多學科綜合、交叉和集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北航人越來越意識到,如果不根據發展需要適度拓展學科覆蓋面,將影響到北航在航空、航天、信息、制造等領域的原有優勢。在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急需航空航天醫學、遙感遙測等方面的技術和人才,為此,北航近年來抓住機遇,努力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儀器光電、交通科學、物理、化學以及人文藝術等學科,重新整合或新成立了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數學與系統工程學院等多個學院,進一步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融合,越來越突現出學科建設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內涵發展的特點。
在此基礎上,北航十分注重突出學科龍頭地位,明確了“整體規劃、突出重點、加強優勢、注重實力、優化配置、協調發展”的學科建設指導思想,構建以重點學科為核心,重點學科、主干學科和帶動學科相結合的多層次學科體系,形成了重點學科特色突出、多學科交叉集成優勢明顯、學科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的新局面。
北航人認為,學科建設的重點應該是在堅持特色發展的與時俱進上:一方面要適時發展新興領域和研究方向,因為這些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還要敢于合理地揚棄,要注重形成現有各學科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生態環境。
啟示三:堅持以學生為本 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2006年11月1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14名本科生歷時一年研制完成的“北航1號”探空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并按預定設計達到1萬米高度。這是我國首枚由在校大學生獨立設計制作的探空火箭發射成功,并且在半天內連續成功發射三枚,全部由大學生指揮、操作完成發射任務。
舉國轟動。然而故事并沒有結束。
2008 年12 月5 日下午3點05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再次傳來喜訊,北航宇航學院設計研制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將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成功進行發射和回收,項目組成員仍然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主。
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北航于2005年啟動了學生探空火箭項目。這個項目的目的是摸索拔尖航天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列,“北航1號”、“北航2號”只是一個開始,今后還會有“北航3號”、“北航4號”……北航探空火箭項目將不斷發展新的改進型號,每年都會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在這里接受檢驗。
“北航1號”項目組負責人、現宇航學院研究生朱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許多外校的同學非常羨慕我們有這種參與實戰的機會,從項目的立項、導師組的悉心指導到研制經費和協作環境等等,學校都給予了全力的支持。對于普通的本科生來說,這樣的經歷是令人終身難忘的。當我們設計、研制的‘北航一號’在升起神舟系列飛船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同一個平臺成功發射時,我們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不僅僅為我們付出的辛勞、取得的成功激動,更為我們是一名北航的學生而感到幸運、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