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全文發布。這一規劃,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全國經濟布局中的五大戰略定位,包括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并提出珠三角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全國是2021年),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國是2049年)。
從這一對珠三角地區未來12年的規劃,可以看出中國執政者對四十年后整個中國狀況的構想的大概:如果2049的中國達到2020年“發展共享”、“共同富裕”的珠三角的水平,毫無疑問我們將迎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中國。在珠三角的2020與全中國的2049之間,之所以會有將近30年的距離,原因在于規劃的基本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發展共享、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而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城鄉差距和社會失衡,要小于全國范圍的失衡程度。這也意味著建設一個普遍均衡的現代化國家,是一件艱巨然而偉大的事業。
對于當前的珠三角地區而言,這一規劃的內涵要更為豐富。事實上,規劃提出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四年正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挑戰的關鍵時期。如果今年下半年或者往后經濟走勢有所好轉,要全面消化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仍然需要三四年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規劃中對2012年的設想,也可以看作中央對廣東如何既抵御金融危機,又實踐科學發展的一個建議;或者說,中央建議的關鍵在于以科學發展應對金融危機,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全國科學發展提供示范,也就是抵御危機之路。也是在這個意義上,1月7日閉幕的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四次全會通過《關于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工作意見》,核心詞就是“落實”。
珠三角地區目前在金融危機中面臨的挑戰,以一種強烈的方式顯示,科學發展不僅是改革,而且是改革的自我轉型,同時也非常突出地顯示這種改革自我轉型的難度,提示它需要認真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規劃明確指出珠三角地區目前存在的“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貿易結構不夠合理”,“傳統發展模式難以持續”等問題,而2012年的目標就是要初步實現轉型,“初步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明顯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優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區域城鄉差距明顯縮小”。
而由于大批中小企業面臨困局甚至倒閉的局面,如果轉型不能很快產生抵御金融危機的效應,則需要考慮如何兼顧轉型和對抗危機。但需要注意的是,外需已經因為美歐經濟陷入衰退而萎縮,向更加注重內需的轉型,不僅是迫在眉睫而且是求穩的長遠之計,因此,兼顧對抗危機的臨時需要,要點在于政府拿出其他的扶持和引導措施。
珠三角地區“科學發展”的自我轉型,到2012年只是走出第一步。如果說,這個規劃是一個關于發展模式的自我轉型的規劃,那么,這個轉型將持續到2020年基本實現“發展共享”的現代化。這個規劃的重中之重是那些有關“發展共享”、有關民生和社會建設的部分,它們是改革自我轉型的要害所在。同時亦有相關信息值得注意,比如支持深圳市等地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大部門體制改革,條件成熟時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及全省推行;比如試行省直管縣體制,進一步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