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貢獻卓著的老工業基地,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為國家提供了占全國1/2的原油、1/3的木材、1/3的電站成套設備、1/10的煤炭、1/2的鐵路貨車、1/7的商品糧,以及大量的重型裝備和國防軍事裝備。
改革開放30年來,黑龍江的科技工作尤其非同凡響。30年來,黑龍江的科技工作不僅僅為黑龍江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百姓生活帶來了顯著的變化,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中,黑龍江全省以及黑龍江科技工作者都貢獻了更多的力量。
在北京奧運、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神舟號飛船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軍事裝備中,都有黑龍江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科研成果或配套產品。
而所有這些無不凝結著黑龍江科技人的奉獻與智慧。客觀地說,黑龍江30年的科技史,就是一部科技人員奉獻的歷史。黑龍江科技堪稱奉獻與智慧融合的典范。
黑龍江地處中國最北的邊陲,與俄羅斯有3000多公里的接壤。作為祖國的北大門,這里是兵家把手的重要關口,是前沿陣地,因這種獨特的軍事戰略位置,一大批具有國防軍工特色的大學、科研院所和大企業得以設立在黑龍江。
這種戰略布局決定了黑龍江雖地處偏遠卻科技底蘊深厚,最早的科技資源積累就始于這些有軍工背景的大所大院大學大企。
也因為國防戰略的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大所大院都深藏在哈爾濱城市市郊的各個角落,他們工作的深宅大院入門處甚至需要部隊士兵來把手,他們中有的甚至還要隱姓埋名,單位的名字僅僅以數字來取代,以至于哈爾濱市民不知道自己身邊有著這樣強大的科研力量。
作為具有軍工特色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多么好,多么強,卻不允許說出來。他們常常不被本地人所知,而其學術的聲名卻能享譽全國甚至國際。他們也許不與本地人往來,卻常常與持各種語言的國際專家熱線聯絡。
他們為祖國的強大,為祖國的安全奉獻了數度春秋,但卻只能默默地自己咀嚼。
黑龍江地凍天寒,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要被嚴寒所控制封殺,能夠留守在黑龍江的科技工作者,就意味著這種扎根邊疆要同時耐得住嚴寒和寂寞,比其他省份的科技人才要更多一份堅韌與執著。
在黑龍江的開發歷史中,涌現出了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同時還額外多出一種突破高寒禁區精神。這些精神構成了以無私奉獻為內涵的黑龍江精神。這些精神包含了“愛國、奉獻、開拓、創業”的品質。
而奉獻則是黑龍江科技人獨特品質中最濃重的底色。改革開放30年,黑土地各個領域都進入高速開發期。而高速前行的動力就來自于科技力量的推動。走進黑龍江30年的科技史,走近有著30年創新創業歷程的科技人,一路收獲很多感動,一種根植于奉獻的感動。
當南方市場大潮涌來,科技人員深藏的潛能有了更多的釋放途徑,因此留在黑龍江從事科研,就要比普通人面對更多的誘惑,比如高薪聘請、北雁南飛,因此他們要在心靈里多加固一道堅守的城墻,要在心靈里做過無數次艱難的掙扎。
不僅僅這些,還有更多的不易。科學研究本身是一種創新,留下來的科技人才還要與根深蒂固的計劃經濟所導致的慣性思維進行抗爭,因此難免要有層層波折,如此“殺出一條血路”,才能保持一種超然的創新研發。
30年來,扎根邊疆的黑龍江科技人,釋放出巨大的創新潛能,為黑龍江大地各領域的開發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為改善黑龍江人民的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讓黑龍江的科技同期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年代。
30年來,無論是開發北大荒、開發大慶油田、開發大小興安嶺的大森林,黑龍江的科技人都需要開拓創業,都需要在空白的起點上尋求智慧的突破,一邊發揮著聰明才智,一邊還要克服重重難關、無私奉獻。
當然,在30年的時光中,擁有豐富科技資源的黑龍江也曾飛走了很多“北雁”,但流動的是個別的人,而不流動的是黑龍江科技人所擁有的寶貴的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不朽的精神。
正是這一批批默默奉獻的專家學者用他們的智慧托起了黑龍江經濟的跨越發展。
今年10月,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關鍵時間里,黑龍江適時出臺了一份含金量極高的新政策,于10月30日正式發布《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攻方向。
關鍵結點上出臺關鍵文件,其宗旨就是激發深藏在黑龍江的豐厚科技資源的潛能,要在鼓勵科技人員繼續奉獻的同時,關注本省的發展,用科技支撐起黑龍江這條巨龍的強壯筋骨。
30年已成往事,如今,黑龍江與全國其他省份一起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黑龍江在這一輪創新競賽中,已經積蓄了充足的力量,帶著必勝的信心,黑龍江科技將引領并支撐黑龍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這一系列含金戴銀的戰略決策,也將創新龍江建設推向了新的高潮,全省科技工作者摩拳擦掌,開始了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全面推進龍江建設發展的新征程……
而新政策更深的含義是要讓黑龍江科技人以舒暢的身心投入到新一輪省際間乃至國際間的創新競爭中。